在太行山脉西麓的巍峨群峰之间,一座海拔约1200米、形如巨盘的圆形山体静卧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南25公里处。这里山势雄浑厚重,岩石呈红褐色蜂窝状,质地轻盈者甚至可浮于水面——这便是被誉为“人祖圣山”的东浮山。
作为集古火山地质奇观、中华文明早期记忆、煤炭利用实证与民间信仰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地标,东浮山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发展的生态文旅融合实践,正成为晋东地区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千万年火山喷发,铸就地质奇观
东浮山并非寻常山岳。地质研究表明,其形成可追溯至一千多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受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影响,地壳断裂导致岩浆沿断裂带喷涌而出,形成了典型的古火山堆地貌。保存完好的火山颈、五期熔岩流遗迹以及熔岩角砾岩锥体构造,使其成为研究华北新生代火山活动的重要地质标本,堪称一部“打开的地球史书”。
火山喷发过程中,地下水与高温岩浆剧烈反应,发生水热爆炸,形成大量多孔、轻质的火山浮石。这种赤褐色、海绵状的岩石被当地人称为“浮石”,部分优质者入水不沉,也成为“东浮山”得名之源。这一独特地质现象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与科普价值,更为当地悠久的人文传统提供了自然依托。
人祖庙会千年不辍,传承民族精神根脉
依托深厚的民间信仰与历史记忆,东浮山腰建有寿圣寺(又称人祖庙),自古以来便是周边百姓祭祀先祖、祈愿安康的重要场所。寺庙依山而建,红砖碧瓦,气势恢宏,宛如一颗镶嵌在青山间的明珠。
东浮山牌楼(平定县新闻中心供图)
据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平定籍官员甄敬所撰《重修人祖庙碑记》记载:“平定史书载,此即女娲炼石补天处,有遗灶为证。”虽碑文提及神话传说,但其核心反映的是人们对中华始祖的敬仰与追思。历经岁月更迭,人祖庙逐渐超越单一神话叙事,演变为承载中华民族共同祖先记忆的文化空间。
庙内曾供奉一尊五尺高女娲坐像,神态安详含笑,发髻盘绕,形体修长,在我国传统宗教塑像中极为罕见。这一艺术形象深刻诠释了创世母神的生命力与母性光辉,体现了先民对生命起源的朴素认知与崇高礼赞,成为中华文明早期人文精神的具象表达。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东浮山人祖庙会如期举行,曾是平定、昔阳两县28个村庄共同参与的传统盛会。鼎盛时期,香火鼎盛,信众云集;僧侣诵经,声震山谷;民间戏班登台献艺,鼓乐喧天;农具、布匹、土产、耕畜汇聚成市,商旅辐辏,盛况空前。
尽管20世纪中叶后因社会变迁一度中断,20世纪70年代更曾作为中学校舍使用,但文化根脉始终未断。1985年学校迁出后,民间自发组织修缮维护,香火延续不断。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深入推进,庙会民俗活动逐步恢复,传统礼仪、民间艺术、非遗展演重现山间,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森林公园擘画蓝图,文旅融合启新程
近年来,平定县深入挖掘东浮山“地质+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资源禀赋,启动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工程。如今,东浮山已建成集地质科普、文化体验、森林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
东浮山鸟瞰图(平定县新闻中心供图)
入口处矗立的汉白玉牌坊庄重典雅,登山步道蜿蜒而上,串联起火山地貌观测点、人祖文化雕塑群、寿圣寺古建群等核心景观节点。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既能感受亿万年地质演化的磅礴之力,也能体悟千年庙会积淀的人文温度。
未来规划将以“中华创世文化高地”与“华北典型火山遗迹科普基地”为双轮驱动,推进遗址保护、展陈提升、数字导览与研学旅行体系建设。拟建设人祖文化博物馆、火山地质体验馆,并联动周边传统村落资源,打造“人祖文化走廊”,推动从单一庙会经济向多元化、可持续的现代文旅产业转型。(赵瑞 翟志洋)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