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雨过天晴,山西平定冠山云雾缭绕,松柏苍翠,泉水潺潺。山间“冠山雨过”景观再现,山明水秀,滴翠清心。明末清初傅山曾赋诗:“空山云雨不时来,乱响飞泉喷石隈。黑雾苍茫俄顷过,青天金碧忽然开。”
冠山因山势高耸如冠而得名(平定县新闻中心供图)
冠山位于平定县城西南约4公里,海拔1125.6米,因山势高耸如冠而得名。这里四季分明,春有花香鸟语,夏有苍翠葱茏,秋有霜叶碧天,冬有玉树琼枝。
冠山书院的历史可上溯至宋宣和年间,经元代吕思诚扩建后进入鼎盛期。吕思诚曾任中书左丞和监察御史,参与编修辽、金、宋三史。明代礼部尚书乔宇也曾在此隐居读书,留下《雪中访左丞吕公书院旧址》等诗篇。
崇古冠山书院为二进院落,正面月台上有5眼窑洞,居中为“崇古洞”,月台下南北各有3眼窑洞,这种窑洞式书院建筑在北方地区颇为罕见。
集资兴学纪念碑(平定县新闻中心供图)
夫子洞凿于巨石之上,洞内雕刻孔子及其弟子颜回、曾参的雕像,相貌饱满,衣饰线条流畅。资福寺始建于元代至顺辛未年,现存大殿为清代风格,与书院形成儒释文化并存的格局。
冠山拥有明、清时期摩崖石刻30余处,多集中在书院和夫子洞周边,傅山题写的“礼周瓢饮”篆书石刻尤为珍贵。
山间有乾隆年间平定知州撰文的“文献名邦”石坊,彰显了冠山在山西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献名邦”石坊(平定县新闻中心供图)
冠山与众多历史名人结缘。元代吕思诚、明代乔宇在此读书;明末清初傅山在此隐居;清代地理学家张穆曾来此游历讲学。现代女作家石评梅从小在冠山读书,并以冠山书院、资福寺为背景创作了小说《红鬃马》,增添了景区的文学意象。
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出了硕果。元、明、清时期,平定科举中进士131人,举人680人,各类贡生785人,因而有“山西文化数二定”(平定与定襄)之说,而冠山正是平定文化的重要象征。
如今的冠山已成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景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太行山1号国家旅游公路的建设为冠山带来新机遇,公路的冠山支线终点直达冠山大门口。借助文化和生态优势,这里正在成为康养项目的聚集地。
冠山书院康养小镇中心区域已有五彩花海、休闲公园、骑士驿站等设施。未来,这里将发展成为集文化旅游、研学教育、体育运动、养生养老及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的康养特色小镇。
如今,冠山书院已经成为“平定一中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文人雅士集散研习中心(平定县新闻中心供图)
如今,冠山书院已经成为“平定一中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文人雅士集散研习中心,昭示着这座千古书院的文化使命与未来华章。(赵瑞 翟志洋)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