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石门口乡乱流村,太行山麓深处,一座沉静千年的石窟正悄然焕发新生。北魏的凿痕、隋唐的刻迹、现代科技的守护与文旅融合的探索,在这里交织成一曲跨越1500年的文明交响——开河寺石窟,这座被誉为“三晋小云冈”的艺术瑰宝,正以创新之姿,向世界讲述中华文化遗产的魅力。
开河寺外貌(平定县新闻中心供图)
北魏星火燃太行,千年石刻述风华
公元510年,北魏永平三年,太行山沉寂的崖壁上响起了第一声凿刻。自此,三代匠人历时七十余载,在山石间开凿出3座主窟、8处附龛及摩崖造像群,留下18处(或说30余通)题刻,构成一部刻在石头上的佛教艺术编年史。
东魏武定五年至北齐河清二年的纪年题记,清晰记录了北朝造像风格的演变轨迹,使开河寺成为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活化石”。不同于云冈石窟的皇家气象,开河寺造像更具民间气质:壮硕的体态、飞扬的衣袂、丰圆的面相,展现出鲜卑民族粗犷与灵动并存的美学追求。其中,北齐天保年间雕凿的摩崖大佛,眉目低垂、衣纹如行云流水,被学界誉为“北朝造像美学的平民化巅峰”。
开河寺石窟(平定县新闻中心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20年代,鲁迅曾收藏一批开河寺石窟拓片,并将其作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资料。如今,石窟管理处仍珍藏有其拓片复刻本,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创伤与重生:科技赋能文物守护
这座艺术宝库也曾历经劫难。2013年,开河寺石窟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场融合科技与人文的守护战役正式拉开帷幕。
2025年春季,阳泉市首次开展文物保护地震应急演练。在模拟地震场景中,应急队伍同步实施“双线救援”:一支小队使用充气气囊稳定隋代摩崖大佛结构;另一支则采用“方木框架+碳纤维网”技术,为风化严重的浮雕加装“金钟罩”。这一创新模式,开创了“生命救援与文物抢救同步推进”的全国先例。
开河寺石窟(平定县新闻中心供图)
与此同时,“数字孪生守护计划”全面启动。文保团队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为每尊造像建立高精度“数字身份证”。游客只需扫描特定题刻二维码,即可通过AR技术目睹其初凿时金漆彩绘的原貌,实现“一眼千年”的沉浸式体验。
文旅融合绘新篇,彩虹路上续文脉
近年来,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及其“彩虹旅游公路”支线的贯通,开河寺石窟被纳入区域文旅黄金线路。红黄蓝三色标线蜿蜒于群山之间,将石窟与冠山书院、娘子关等历史文化景点串联成珠。自平定县城驱车20分钟即可抵达,沿途设有“石窟文化解说站”,通过全息投影还原古代匠人凿刻场景,让历史“看得见、听得懂”。
开河寺石窟(平定县新闻中心供图)
在“非遗+旅游”模式推动下,游客可参与传统拓片制作,亲手拓印北齐年间的《维摩诘经》题刻;文创商店内,以石窟飞天为灵感设计的丝巾、融合摩崖纹样的茶具等产品热销,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让文明基因永远跳动
夕阳西下,摩崖大佛被镀上一层金色光辉,山脚下的非遗工坊飘出砂器烧制的清香。这座历经北魏风霜、隋唐烟雨、民国劫难的千年石窟,如今在科技守护与文旅创新的双轮驱动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开河寺的每一道凿痕都是文明的基因密码,我们的使命是让这些密码永远跳动。”一位文保专家如是说。
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翟志洋)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