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忻州7月11日消息(记者郎麒)“代州文庙,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规制最高的一座州级文庙,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是为了推广儒家教化而兴建的重要礼制性建筑。可以说是一座见证历史的丰碑,一所传承雁门文化、记载古代州灿烂文明的殿堂。”代州古城讲解员周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代州文庙。

7月10日,“聆听代县故事,走进名城代县”媒体行活动走进山西代县文庙,一览文庙宏伟壮观,感受代县历史文脉。

代州古城在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内现有三处国宝,分别为代州文庙、边靖楼、阿育王塔。据《代州志》记载,代州文庙始建于唐,元代因战事被烧毁,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修缮竣工,后虽经历明清多次修葺仍保留着古代建筑的固有规制。

走进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棂星门,棂星门造型气势雄伟,由六柱五楼组成,六根大柱顶端有琉璃蟠龙云罐,并有奇兽站顶,为龙生九子之一的朝天吼,中间为明楼,两侧为次楼,明楼次楼中间设有夹楼两座。

棂星门牌坊(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琉璃团龙(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跨过棂星门,最耀眼的还是挂满许愿牌许愿条的两棵唐槐,这两棵树已经有1000多年的树龄,是代州文庙最早的历史见证。槐树也称“瑞槐”与书生举子相关联,被视为科第吉兆的象征。

已有千年树龄的唐槐(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紧靠唐槐的是泮池,为半圆形,意为泮宫之池,是古代官学的标志。“天子之学为雍,诸侯之学为泮”,在当年的鲁国,学宫就建在泮水河畔,后人都纷纷效仿,在孔庙前修一水池为泮池。

象征官学的泮池(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为大成门,又称戟门,进入大成门就是主殿大成殿。大成殿造型宏伟,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建筑,通体以孔雀蓝琉璃瓦附顶。

大成殿造型宏伟(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光鲜亮丽的八卦藻井(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大殿最精华的地方在孔子塑像正上方的八卦藻井,600多年的时间没有工匠补过漆重新彩绘过,也没有更换过零部件,甚至都没有打扫过灰尘,却依然光鲜亮丽、一尘不染。

编辑:温雅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