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流火,一场关于东方美学的秘密约会——由县美协组织的“梅兰竹菊”写意画系列课程,正以梅花为引,在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南洋河畔悄然绽放。
艺术的精神根系确乎暗香浮动处
这场活动的组织者,市美协副主席、县美协主席杨战老师,在开课时轻轻抚过墙上的梅花小品:“梅兰竹菊不是简单的植物,它们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图腾。”他的话像一滴香墨落入清水,在我心里漾开层层涟漪。的确,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能有一方天地静心描摹梅的风骨,何尝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县美协将课堂设在南洋河畔,大概也寄托着“艺术扎根乡土”的深意——就像梅花凌霜傲雪,唯有深植土地,方能绽放芬芳。
杨老师提到,此次系列课程专为零基础爱好者设计,“我们不培养流水线上的画匠,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笔墨间找到与古人对话的通道。”这番话让我想起案头的《芥子园画谱》,三百年前的艺术启蒙,在当代南洋河畔焕发新生,这种跨越时空的传承,本身就是最动人的艺术叙事。
大师笔下的冰魂雪魄却也铁骨映朱痕
当杨战老师展开六尺宣纸时,整个教室突然安静下来。他手握一支粗大的狼毫,笔尖蘸墨,悬肘停顿,仿佛在等待一个灵感的瞬间。“画梅先立骨。”他的声音低沉有力,笔尖倏然落下,如蛟龙入海,在宣纸上拖出一道曲折的墨痕。这便是“老干”的起笔,行笔时提按顿挫,时而如斧劈岩石,时而似春蚕吐丝,枯墨与湿墨交织,瞬间勾勒出梅树苍劲嶙峋的质感。
“古人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但曲不是刻意扭曲,而是自然生长的力量。”杨老师边说边用侧锋扫出几枝横斜的新枝,墨色由浓转淡,枝梢微微上翘,仿佛能感受到寒梅在风雪中倔强生长的生命力。画到关键处,他突然放下毛笔,拿起一支小号羊毫:“点蕊要用‘攒三聚五’之法,不能太整齐,也不能太散乱,就像星星散落夜空,看似随意,实则暗含秩序。”朱磦、大红再调和些许胭脂色在笔尖晕染,轻轻点在花蕊处,仿佛有暗香从纸面溢出。
最令人惊叹的是他对“飞白”技法的运用。在画老干的树皮时,笔锋快速掠过纸面,留下丝丝缕缕的空白,恰似历经岁月剥蚀的树皮纹理。“留白不是无,而是有,是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杨老师的话让我想起八大山人的墨梅,寥寥数笔,却道尽孤傲风骨,想起董寿平老先生名扬环宇的“董梅”“董竹”,原来,中国写意画的精髓,就藏在这虚实相生的笔墨之间。
满室皆是爱梅人竟在挥毫热浪中
杨老师的示范结束后,画室里瞬间热闹起来。三十多度的高温下,没有人在意额头的汗珠,大家纷纷摊开宣纸,迫不及待地将刚刚学到的技法付诸实践。此起彼伏的“沙沙”声中,有人紧锁眉头反复勾勒枝干的弧度,有人小心翼翼地调试着赭石与墨的比例,试图还原老师笔下老干的沧桑感。
角落里年龄偏长且身材干瘦的王生体老师格外引人注目。他专注地临摹着老师的作品,反复比划,每画一笔都要停下来端详许久,“我年轻时就喜欢国画,可惜一直没机会学。”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满足,“今天能跟着杨老师学画,就像圆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梦。”(其实王老师也是本地小有名气的书画大能)
另一位年轻的妈妈坐在前排。她握着毛笔的小手还有些颤抖,却学得格外认真。“杨老师,梅花的花瓣看起来就像小蝴蝶!”她突然兴奋地喊道,惹得周围人会心一笑。杨老师见状走过来,手把手教她用“没骨法”点染花瓣:“轻轻转笔,就像给花瓣穿上柔软的纱衣。”年轻宝妈似懂非懂地点头,笔下的梅花虽然稚嫩,却透着一股别样的灵气。
艺术与生活的双向奔赴源于墨韵沁心脾
窗外的日头渐渐西斜,画室里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学员们互相交流着画作,有人自嘲“把梅花画成了桃花”,有人惊喜地发现自己笔下的枝干竟有几分遒劲。杨老师穿梭在人群中,时而驻足点评,时而亲自示范。“这里的墨色太死,要‘活’起来,就像呼吸一样有节奏。”他一边说,一边在学员的宣纸上补了几笔,原本呆板的枝干顿时有了生机。
看着满室挥毫泼墨的身影,我忽然明白这场活动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堂绘画课,更是一场文化的寻根之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太需要这样一方天地,让心灵慢下来,在笔墨间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就像南洋河畔的梅花,无论寒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芬芳;而我们,也在一笔一画的勾勒中,重新触摸到了民族精神的脉络。
暮色渐浓时,学员们掏出手机“咔咔”地一顿拍,他们还纷纷地与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那些或青涩或成熟的梅花图,或许称不上完美,却承载着每个人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杨战老师最后说:“画梅,也是画自己。愿我们都能像梅花一样,在喧嚣中守住本心,在平凡中绽放光芒。”这句话,像一粒种子,深深埋进了每个学员的心里。
走出画室,南洋河畔的微风送来丝丝清凉。回望画室,我仿佛看到,在这片热土上,艺术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而那缕植根于传统文化的芬芳,必将在岁月的滋养下,愈发馥郁悠长。(贾杰)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