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春将尽,牡丹盛开竞峥嵘。近日,以“紫霞仙”为代表,迎泽永祚寺内8000余株名品牡丹与双塔公园北区的10000余株特色牡丹陆续绽放。盛放的牡丹吸引了如织的游人,可堪一句“牡丹花开动晋阳”。
独立人间第一香
4月底,以“紫霞仙”为代表的永祚寺牡丹进入最佳观赏期。永祚寺内,牡丹红粉的花瓣层层叠叠,花蕊似金丝簇于花芯,有的单瓣,有的重瓣,单朵已倾城,千朵便成海:姚黄、魏紫、赵粉、豆绿……暗香浮动间,各色牡丹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
4月底,以“紫霞仙”为代表的永祚寺牡丹进入最佳观赏期(迎泽区委宣传部供图)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此刻才知道,这种“富贵”并非珠光宝气的堆砌,而是一种从容舒展的生命力——每片花瓣都写满了对春天的热情,每种色彩都不吝啬它渲染的饱和度,连花瓣细小的纹路都在阳光下泛着柔光。这般极致的美,原是将整个春天的芳华都凝聚在花瓣里,哪怕只绽放一瞬,也要让时间记住它的惊鸿一面。
花瓣细小的纹路在阳光下泛着柔光(迎泽区委宣传部供图)
牡丹的美,美得山河浩荡、盛大辽阔。它那种肆意的绽放,就像一点富贵温柔的鸿鹄志,足以抵抗生命中的种种无聊和单薄。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少女们身着灵动的襦裙,花面交相映;阿姨们穿起靓丽的旗袍,婷婷袅袅于花间;大爷们扛着“长枪短炮”,纷纷寻找“最佳机位”,奔赴这一年一度的春日之约。
醉中遗下紫霞杯
不同于其他红白黄绿,寺院内7株“紫霞仙”独具风姿,四百年来,虽历经劫火而老干新枝,堪称“神品”。
天地灵气,日月秀色,万卉姿韵聚此,此花便格外不凡。“紫霞仙”花型为单瓣,花大如盘,外层花瓣如紫绸舒展,花芯处,鹅黄的细蕊上沾着晶莹的花粉,连蝴蝶停驻时都要小心翼翼,生怕碰落了这攒了一冬的精致。
永祚寺内的牡丹(迎泽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些由永祚寺走出的牡丹,根系里缠绕着华夏文明的美学密码。相看俨然,仿佛望见盛唐的鎏金铜镜里浮出一抹绛紫,那是李白醉眼看过的颜色,是杨贵妃霓裳羽衣舞动的轻纱锦缎。
回望寺内的一砖一木,时间在树木上留下了圈圈纹路,岁月的印迹也深深刻在了寺内的院墙上。花开花落间,400余年的历史流转而过。
花前,矗立着由当代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所书篆书碑刻《牡丹赞》:“紫光凝瑞,星气所钟。岁运五百,贤者氒(jué)夅(jiàng)。”氒夅,通“厥降”,为“才降临”之意。张颔先生更有联句赞曰:“风藻无穹帖爱宝贤花爱紫;因缘有会寺求永祚塔求双。”
除张颔先生外,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对“紫霞仙”赞不绝口,为其提笔铺笺,留下诗篇。金元诗人元好问此前在洛阳看到盛开的“紫霞仙”时,倍感惊奇,欣然提笔写道:“天上真妃玉镜台,醉中遗下紫霞杯。已从香国偏熏染,更怕花神巧剪裁。”他把“紫霞仙”比作醉酒的杨贵妃,从天宫重返大地,酣卧于人间。
三百年后,“紫霞仙”终于移种永祚寺,卧居于古刹院中,实现了元好问的一个宿愿。据说,明代牡丹在中国仅存于此,它们也是现存的最古老的“紫霞仙”。
远赴人间惊鸿宴
“紫霞映永祚,国色醉晋阳。”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欣赏牡丹花之艳,品味牡丹文化之美,由太原市文物局主办,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双塔博物馆承办的“第四十二届太原双塔牡丹文化盛会”日前隆重启幕。
“第四十二届太原双塔牡丹文化盛会”现场(迎泽区委宣传部供图)
“花仙”们头戴绛紫色花冠,身着一席华服,带来一支支曼妙的古典舞;唐风琴社老师演奏的古琴曲融合香道表演,在清韵悠远的琴韵和淡雅绵长的香薰中,思绪也随之飘远;可爱的孩子们化身敦煌的精灵,一舞梦回千年……
永祚寺化身露天剧场,不同主题的精彩活动将不间断上演(迎泽区委宣传部供图)
以花为媒,以花兴城。在牡丹盛开的十余天时间,永祚寺化身露天剧场,将不间断上演不同主题的精彩活动:文艺汇演、民俗雅集、非遗展示、牡丹写生、文创市集等等。在韶光轻漾的暮春,迎泽民众可相约永祚寺,赏牡丹、看表演、穿汉服、逛市集……奔赴一场文化与花海的盛宴。(来源:迎泽区委宣传部)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