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1月17日消息(记者张洁 见习记者尹琳岑)11月13至14日,由合肥市网信办携手央广网安徽频道共同策划的“科创新潮 山水有约”中部六省媒体行主题活动在合肥启动。为期两天的行程中,媒体团走进合肥的实验室、产业园区与生态治理示范区,实地探访这座科技名城如何在前沿产业布局与人文生态共融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科创新潮 山水有约”中部六省媒体行记者团(央广网发 刘玉才 摄)
产业创新的“合肥现象”
在合肥,创新如雨林生态般,在千行百业“落地生根”,焕发出蓬勃的应用活力。
走进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讯飞”)的AI体验馆,一句随口的河南方言,经智能翻译设备瞬间捕捉后,便实时精准转写,流畅转化为多国语言文字。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近年来,科大讯飞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建设了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其发布的讯飞星火大模型多项核心能力在中文领域已实现对国际先进水平的追赶与超越。

记者团一行在讯飞小镇采访(央广网发 刘玉才 摄)
“我们已在AI+生活、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布局。”科大讯飞讲解员向记者展示了丰富的AI产品生态:一副智能耳机,即可实现与外国友人的无障碍交流;手机端的“AI健康助手”,轻松为用户完成日常健康管理;AI学习机让家长告别辅导作业的焦虑,将名师随时请到孩子面前。
“请点击空中的开关键。”在不远处的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其自主研发的“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让创新以另一种形式变得“触手可及”。展厅讲解员为记者演示空中成像点触的便捷:在社区垃圾站,只需轻轻点击空中悬浮交互界面的按键,垃圾桶便会自动打开;在模拟手术室,医生可直接在空中挥动手指,查看患者伤处影像,一定程度上免去了交叉感染的烦恼;在博物馆,珍贵文物以“空中文物”形式悬浮呈现,观众不仅可裸眼观看,还能实现“隔空”放大、旋转等互动操作。

记者团成员体验手术室的“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见习记者尹琳岑 摄)
在合肥,创新的活力不仅激荡在传统的实验室,也流淌于城市的山水人文之间,科技与人文相互滋养,共同塑造一座城市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小洱海”边,生态“高颜值”正不断转化为发展“高价值”。一批文创店、咖啡馆、茶空间围湖而生,年轻创业者们用创意和情怀,让巢湖畔成为诗意栖居地和创业热土。茶客们在此或倚栏观湖,或低声细语,在湖光潋滟中静享光阴的美好。

巢湖“小洱海”沿线遍布创意茶馆(记者刘浩 摄)
在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千亿文创产业方兴未艾。这里不仅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也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超高清视频、高速摄像、全色光显、科学可视化、科技展陈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此实现产业化,微短剧、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业态更在此蓄势待发。负责人告诉记者,2025年上半年,园区签约项目达104个,计划投资额近百亿元。
前沿布局的“未来之光”
如果说科大讯飞回答了“技术如何服务当下”,那么在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源量子”)与“夸父”装置前,记者则感受到了一座城市面向未来的远见与雄心。
在本源量子实验室外,记者透过观测窗,直观地看到了国内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2024年,本源量子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成功上线,为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提供算力服务。
“从设计到封装,我们构建了一条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确保我国在量子计算这场‘未来之战’中占据核心优势。”本源量子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大科学装置(央广网发 刘玉才 摄)
在科学岛上,创新的维度拓展至更宏大的领域,“夸父逐日”的古老传说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太阳蕴含着无尽的能量,内部源源不断地发生着聚变反应,这一聚变能源具有原料丰富、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独特优点,聚变发电可提供近乎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为了开发利用聚变能源,我国在合肥设计建造了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项目)。这一设施可以为未来我国的聚变堆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大型研发测试平台。
走进合肥科学岛的聚变堆园区里,聚变堆主机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平台已建造完成,这一高达20米、总重达295吨的“大家伙”巍然矗立,封存着人类对“终极能源”的不懈追求。

聚变堆主机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平台(见习记者尹琳岑 摄)
“‘人造太阳’一旦实现,人类将真正迈向‘能源自由’。”园区讲解员介绍道。在这一巨大装置的身后,“夸父逐日”壁画与眼前的科学现实遥相呼应,从“逐日”的浪漫想象到“造日”的坚实迈进,古老神话与现代科技在此完成跨越千年的对话。
不止量子信息与聚变能源产业,近年来,合肥还前瞻布局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产业新赛道,多个赛道上涌现新成果,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中部崛起的“协同密码”
亮眼的数据是城市发展最鲜活的注脚。2024年,合肥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净增2076户,总数达1.3万户,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户,A股上市企业数居省会城市第2位。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合肥跃升至第36位,前进4位。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居万亿城市首位。
中部地区在全国格局中举足轻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合肥的实践,为中部地区共同崛起注入了强劲信心与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展现了中部地区强劲的后发优势。

讯飞小镇内部(见习记者尹琳岑 摄)
当前,山西正积极融入转型发展浪潮,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持续提升,绿电外送规模位居全国首位;湖北武汉经开区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跨界布局智能产业“新三大件”;湖南加快建设“4×4”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坚定迈进;江西以项目为强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河南围绕筑牢“大国粮仓”,紧握农业“芯片”,全力端稳“中国饭碗”。
在中部崛起的热土上,“大国粮仓”根基更加稳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绿色发展底色愈发鲜明,协同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未来,已来。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