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板版画具有钢笔画的硬朗线条,亦有胜似素描的明暗表现力,腐蚀版上的微妙痕迹,展现出无可替代的艺术特性。2024年,铜板版画被迎泽区文化和旅游局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铜板版画被迎泽区文化和旅游局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泽区委宣传部供图)

精雕细琢 优雅隽永

铜板版画又称“蚀刻版画”,是在铜板上通过传统的蚀刻工艺制作而成的凹版艺术,不仅是铜板,铝板、锌板等金属板也常被使用。

铜板版画(迎泽区委宣传部供图)

蚀刻生花,岁月留痕。铜板版画的魅力在于它的层次感,通过一层一层的腐蚀使其特色得以彰显,最后呈现出极为均匀的硬边美学。

不同于木刻版画等中国传统艺术,铜板版画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明代后期由传教士带入中国,并在明末清初发展出墨盒刻铜工艺。从丢勒工作室的烛光到今日版画工坊的LED灯,铜板版画走过了五百多年的旅程。在每一次油墨的转印中,时光被折叠,艺术重获新生。

再也设计所属的铜板版画流派起源于光绪年间的四川成都,其第四代传承人易刚程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太原与赵小青相识。同样热爱版画艺术的赵小青拜易刚程为师,成为第五代传承人,并共同创办了太原再也设计工作室,组建了自己的版画设计和制作团队。

蚀刻纹路 化学魔法

在再也设计工作室,设计师正在电脑前构思方案,蚀刻技工忙着描线,易刚程等师傅在工作台前制版,随着渐渐显现而出的线条变得清晰,一幅幅图像被定格为永恒。

铜板版画的制作过程犹如一场化学实验。制作之初,匠人们选用透明胶片喷印图案作为制版的菲林文件,再通过绷制丝网框、刮涂、烘干感光胶、曝光、显影、制版、印刷等一系列操作,将细腻的网点画面精准地呈现出来。接下来铜板便迎来了关键的腐蚀环节——将铜板置于酸性溶液中浸泡,酸性溶液如同一位精准的雕刻大师,仅腐蚀掉未被耐酸材料覆盖的铜板部分。这一步骤,不仅赋予了版画独特的质感,更彰显了蚀刻版画的艺术魅力所在。

铜板版画的制作过程犹如一场化学实验(迎泽区委宣传部供图)

接着,匠人们会对铜板进行彻底清洁,确保表面无杂质残留。随后,他们会在铜板上均匀涂抹油墨,烘干打磨,形成一幅精美的蚀刻版画作品。

精美的蚀刻版画作品(迎泽区委宣传部供图)

铜板版画的难度在于要掌握它的每一个制作环节,制版文件的明暗表现、曝光的时间、显影的细节、印刷的力度、蚀刻的时间、着色的薄厚等都会铸就作品的差异,每幅作品都是技术、材料与机遇共同作用的独特产物。尤其是酸液腐蚀时间的掌握,完全依赖经验与直觉。“在铜板版画中没有偶然,酸性液体会揭示你所有的犹豫。”赵小青说。

传统技艺 商业突围

赵小青认为,非遗在当下环境需要的不是输血式保护,而是造血式生长。真正的传承不是“标本式”的展示,而是在市场的浪潮中寻找价值。多年来,他不断探索传统技艺的商业化转化,以及非遗的破圈之道。赵小青发现,铜铝等有色金属的厚重感再加上光影映衬下的迷人光泽,以及铜板铝板经腐蚀形成的细腻而斑驳的肌理,使版画作品展现出厚重、沉稳、古朴的形象,运用到酒店、旅游景点及文化场馆等空间具有很大的潜力,于是他带领团队不断结合现代商业审美和经营需求进行创新。

从山西会馆的创意牌匾到聊城运河文化墙,从晋中银行晋商文化展示到文博会展示空间,再也设计工作室融合先进理念与传统技艺,以网点、线条、蚀刻、肌理等效果对文字、图案、人物、古建等元素进行诠释,让铜板版画这一来自学院派的古典艺术形式进入商业空间设计,拓展到更为广阔的舞台。

团队不断创新工艺技术(迎泽区委宣传部供图)

为了适应商业用途,再也团队攻克了大尺幅的制版印刷难题,例如《八十七神仙图卷》的铜版作品,菲林就长达30余米。团队还将铜板版画从单色发展为淡彩、套色,从平面延伸到双层、立体,并拓展研发以山西符号为IP的文创产品,为这门古老的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赵小青表示,未来团队将在不断创新工艺技术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装饰一时,文化永久”的境界,让文化在流通中增值。(来源:迎泽区委宣传部)

编辑:温雅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