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长治综合试验站站长、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牛颜冰带领山西农业大学赴陵川科技支农实践队队员深入平城镇义汉村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思想洗礼,让红色基因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传承。

实践队前往义汉村纪念馆(高宇欣 摄)

实践队员首先参观了晋冀鲁豫军工十厂旧址,斑驳的砖墙上还保留着当时醒目的标语。在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下,实践队员了解到了旧址内手榴弹生产车间的艰辛故事。根据了解,1943年最困难的时期,工人们用石磨代替机床,用木炭代替焦炭,坚持不懈保证了前线弹药供应。墙角上残留的焦黑痕迹,是当年工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的完美认证,更是实践队员应该深刻铭记的红色文化基础。随后,实践队员参观了旧址内部保存下来的硫酸生产装置。通过讲解与观察,实践队员深刻感悟到了产业革新中蕴含的实用哲理,并表示自身也将深刻将实用哲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队员们参观晋冀鲁豫军工十厂(高宇欣 摄)

队员们仔细参观所展出的物品(高宇欣 摄)

随后,实践队员到达八路军第二纵队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认真回顾了黄克诚将军在太行的抗日经历。据了解,1942年大旱时,战士们把口粮省下来救济灾民,自己却开荒种地。八路军战士们不仅在保卫家园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还间接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实践队员深刻学习。

队员们参观八路军二纵队纪念馆(郝佳慧 摄)

在参观晋冀鲁豫军工十厂旧址结束后大家展开队旗合照(郝佳慧 摄)

参观八路军二纵队纪念馆结束后队员们展开队旗合照(郝佳慧 摄)

这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作为农科学子,肩负着的不仅是技术推广的使命,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从军工生产到农业生产,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实践队员表示自身也将持续为社会服务,传承这种扎根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像当年的军工战士一样,用智慧和汗水浇灌这片红色的土地,让科技之花开遍太行的山间田野。(张梓涵)

编辑:温雅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