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迎泽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传承匠心·乐享非遗”为主题,邀请插花、蛋雕、茶叶斗型包装三项非遗技艺传承人走进街道社区,带领居民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在一花一叶、一刀一刻、一折一捻间,感受非遗文化的传承魅力与生活美学。
指尖生繁花 绽放生活诗意
“‘指尖生花 繁花似锦’的插花之美,藏着中国人‘师法自然’的生活哲学。不是刻意雕琢,而是顺着花叶的生长姿态,让每一枝、每一叶都自在舒展,方能窥见天地意趣。”晋韵传统插花非遗传承人张冬云手持剪刀,将粉雪山玫瑰、红色康乃馨、尤加利叶等诸多花材修剪塑形,看似随意地插入,却在一方花器中相映成趣,诉说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浑然天成。
“指尖生花 繁花似锦”非遗体验活动(刘康 摄)
居民们悉心挑选花材,在张老师的指引下体会构图里的“留白”与“呼应”。大家低头调整花材的角度,指尖起落间,零散的花叶都渐渐有了章法。大家把对美的理解、对生活的心意,悄然藏进枝桠的错落里。活动结束时,每个人都捧着独属于自己的花艺作品,这是大家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是以花为媒,将自然之美、生活之趣绽放成诗的最好褒奖。
方寸蛋壳间 雕琢时光印记
“蛋壳薄如蝉翼,雕刻时既要力道均匀,又要顺着纹理走,才能刻出清晰的图案。”蛋雕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岳利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表述,为大家讲述蛋雕艺术的历史和技能。岳老师手持细刀,在洁净的蛋壳上轻轻勾勒,不一会儿,以山西出土的青铜器鸮卣为原型制作的“晋小友”便灵动浮现,在刀尖下慢慢铺展。居民们围坐桌前,接过分发的蛋壳与工具,从最基础的握刀姿势学起,屏息凝神地尝试。
非遗传承人在洁净的蛋壳上轻轻勾勒(刘康 摄)
居民小王戴着眼镜,一点点描摹轮廓,尽管指尖微微发颤,却始终专注。岳老师俯身指导,手把手教她调整刻刀角度,当“晋小友”的纹路渐渐清晰,小王忍不住举起蛋壳对着光看:“你瞧,这光透过来,图案就像活了一样!”现场,有人在蛋壳上刻下吉祥纹样,有人雕上名字首字母。一件件带着温度与印记的蛋雕作品,成了居民们专属的“非遗记忆”。
百年老手艺 包裹茶香岁月
“钟楼街乾和祥茶庄的斗型包茶,可太有名了!老太原人买茶,就认这‘斗型’的讲究!”活动现场,茶庄师傅手指翻飞间,茶纸经折、叠、捻、系,转眼就塑成了棱角分明的斗型,茶香透过茶纸悄然溢出。大家跟着上手,从茶叶填量到折边对齐,一步步小心摸索着老手艺的门道。
工作人员演示乾和祥茶庄的斗型茶包如何制作(刘康 摄)
茶庄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讲述着茶庄旧时茶客盈门、伙计们手不停歇包茶的故事,居民们听得入神。此刻,老太原的市井烟火、茶香记忆,已然顺着指尖完美融入了新时代。当茶包被捧在年轻人手中,当孩童好奇地学着折角,缕缕穿越时空的茶香,化作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一个个斗型茶包,正续写着属于这座城的温情故事,从未消散,也不曾褪色。
下一步,迎泽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将继续挖掘非遗资源,通过“非遗课堂”“技艺展演”等常态化活动,让更多传统技艺“活”在当下、“火”进人心,让居民在指尖互动中传承中华文化根脉,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里,重温生活的美好与文化的力量。(刘康)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