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滂沱,连日不绝,山西长治武乡笼罩在一片湿重的雨雾之中。在该县太行沃土羊肥小米种植示范基地,丰收的欢歌被泥泞阻断,田间化作一片“沼泽”,饱满的谷穗在雨中低垂摇曳,仿佛发出无声的恳求——抢收,刻不容缓。
农民在抢收庄稼(武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谷子最怕淋雨,可现在最愁的,是怎么把谷子运出去。”太行沃土羊肥小米基地负责人刘俊达眉头紧锁。“人走都费劲,成千上万斤的谷子困在地里,真让人心急!”传统的人挑肩扛效率太低,天气不等人,成千上万斤谷子若不能及时抢运,损失将难以估量。
就在大伙儿一筹莫展的时候,天边传来一阵“嗡嗡”声。这声音由远及近,在地里干活的农户们都直起腰往天上看。
“快瞧!那是个啥?”有人指着空中的两个黑点喊起来。黑点越来越近,渐渐显出无人机的轮廓。两架四旋翼运输无人机穿过晨雾,稳稳降落在田埂上。机翼卷起的风吹得谷穗直晃悠。
无人机“救兵”帮助抢收(武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是基地请来的救兵!”刘俊达一下子来了精神,扯着嗓子朝地里喊:“大家伙们,援兵到了!咱们抓紧收,让这铁家伙帮咱运!”
地里瞬间沸腾起来。四十多号人散入田间,各自忙活起来。一手攥住谷穗,一手挥镰割下,顺手就把割下的谷穗塞进编织袋。袋子装得差不多,旁边的人立马接手,利索地扎紧袋口,扛上肩就朝田埂小跑。
守在田埂上的飞手郭跃明,是个四十来岁的汉子。他盯着控制屏,拇指在操纵杆上轻轻一推,喊了声“走!”。只见悬着的铁钩稳稳扣住袋口,无人机嗡嗡升起,吊着百来斤的谷袋就朝转运点飞去。
另一架刚好卸完货回来,悄无声息地悬停在一旁,等着下一趟。两架飞机一往一返,像踩着点的班车,一趟接一趟。
无人机一趟接一趟运送粮食(武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郭跃明眯眼瞅着平板上的飞行数据。“一趟百十斤,一天跑下来,能运12000斤左右。”他咧嘴一笑,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咱们几个飞手轮班干,人歇机不歇,得抓紧。”
这条穿梭于低空的“点对点”运输线,成了连接泥泞农田与转运点的“空中走廊”,不仅大幅缩短运输时间,更抢出了丰收的主动权。
看着谷子一袋袋“飞”出泥泞,刘俊达终于长舒一口气:“老郭这手艺真管用!往年遇上这种天气,俺们只能干着急。现在好了,有了‘铁帮手’,收成就能保住了。”
当最后一袋谷子平稳落地,无人机的嗡鸣暂歇。转运点旁,谷袋已堆成小山,散发出醇厚的谷香;两架完成任务的无人机静立一侧,准备迎接明天的“战役”。
从“看天吃饭”到“向天借路”,无人机化身“空中队长”,成了庄稼人的好帮手,守护着太行山区的丰收希望。在这片黄土地上,科技正以温柔而坚定的姿态,与传统农业深情相拥,一起守护着秋天的收成,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来源:武乡县融媒体中心)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