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七届山西省文博会的聚光灯亮起,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文化与产业在此交汇绽放。每一件展品,不仅承载着鲜明的地域印记,更成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作为本届山西文博会的首席战略合作伙伴,山西小露大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不仅带来了C位的小露核桃露、烤核桃、核桃油,更携手压饼、小米、酸菜、陈醋等农产好物,与布老虎、崖柏、剪纸、文创、农民画等文化瑰宝联合亮相,共同讲述着昔阳“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桥”的融合发展新故事。

第七届山西省文博会昔阳展区(昔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农为根基:沃土孕育“特色IP”

昔阳的山水之间,早已埋下农文旅融合的种子。孔氏乡周边5万亩“昔阳香核桃”种植基地,坐落于原始森林环抱的天然氧吧,汲取龙岩山清冽泉水滋养,孕育出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优质核桃。而这,仅是昔阳超10万亩核桃产业版图的一角。

第七届山西省文博会昔阳展区(昔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最大化释放自然馈赠的价值,昔阳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全力构建全产业链体系,推进“品种优化、渠道拓展、精深加工”,引导农户嫁接优良品种,提升核桃品质。依托山西小露大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打造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开发出有机核桃露、休闲烤核桃、头道冷榨核桃油等多元产品。从技术指导、冷链仓储,到营销推广、品牌打造,一条覆盖“种植—冷藏—加工—营销”的完整产业链逐步成熟,推动核桃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升级,成为可带走的“昔阳伴手礼”。

通过“订单农业”模式,该产业直接带动8000余户农民种植4万亩核桃,实现亩均增收1000元,解决当地就业150人,让越来越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端稳“核桃饭碗”。孔氏乡的农户感慨道:“以前核桃熟了最发愁卖,现在企业到家门口收购,还教我们种好品种,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这正是昔阳核桃产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生动写照。

文为灵魂:手艺里藏着“乡愁密码”

在文博会昔阳展区内,布老虎的绚丽色彩、农民画的淳朴生动、崖柏雕刻的细腻温润,与农特产品形成巧妙呼应。布老虎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针一线中寄托着人们对吉祥平安的向往;农民画则以热烈奔放的笔触,绘就太行人家的农耕场景与民俗风情,成为最鲜活的乡村叙事;崖柏因太行山特殊气候条件,雕琢出独一无二的纹理与香气,成为自然造化与人文匠心交织的符号。

第七届山西省文博会昔阳展区(昔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旅为纽带:绘就“全景昔阳”新画卷

农文旅融合,最终需借旅游线路实现串联升华。昔阳正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精心打造“可观、可玩、可购、可品”的沉浸式旅游体验:春季到孔氏乡赏核桃林新绿,夏季体验小米收割、压饼制作,秋季参与核桃采摘,冬季走进非遗工坊亲手学做布老虎。游客不仅能品尝现酿老醋、鲜榨核桃油,还可将农民画、崖柏工艺品等文创产品作为旅途纪念,更可入住核桃林旁的特色民宿,深度感受太行乡村的宁静与质朴。

第七届山西省文博会昔阳展区(昔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此次文博会的盛大亮相,是昔阳农文旅融合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核桃露中品味农业的厚重,布老虎里触摸文化的温度。这一切,都在向世界发出诚挚邀请——来昔阳,既能感知土地的丰厚馈赠,也能解读文化的深层密码,更能在山水相依中体验一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回家之旅。

第七届山西省文博会昔阳展区(昔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未来,昔阳将继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让十万亩核桃林既是产业林,也是风景线;让非遗技艺既可传承文化,也可沉浸体验;让每一款农产品、每一件文创品,都成为串联城乡、联通传统与现代的纽带,为太行山下的这片土地注入更加蓬勃的融合生机。(李东芝)

编辑:尹琳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