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对接山西省内外高校的智力资源与阳曲县发展需求,自2024年7月成立博士小院以来,在太原市委人才办、团市委的指导支持下,阳曲县委组织部、共青团阳曲县委立足县域实际,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特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学院等高校博士团队,将“博士小院”打造成集人才集聚、技术服务、科普育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通过常态化开展调研座谈、田间指导、项目攻关等形式,让高层次人才的“智力活水”精准滴灌阳曲县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的“田垄地头”,既探索出一条“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成果落地”的特色路径,也结出了产业提质、青年成长、乡村焕新的丰硕成果。
汇聚博士智,凝聚校地力,架起产学研用“连心桥”
校地携手,盟约为凭,织就资源共享“连心结”。小院建设以来,以牵头组织“博聚乡村 士助振兴”观摩交流会等形式为锚点,以围绕“博士小院”功能拓展、人才供需对接、科研成果转化等关键议题开展深度磋商为工作路径,确立了以项目合作为纽带、以资源互补为支撑的系统性合作框架,吸引了高校专家、企业代表80余人参与,收集合作意向建议11条。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明确了将在技术研发协同、专业人才培育、成果转化应用等领域建立长效联动机制,推动高校的多项科研技术与地方的产业发展需求实现精准衔接,有效破解了“智力供给与实践需求脱节”的难题。截至目前,全县已柔性引进27名博士研究生,涵盖农业技术、文旅开发、生态保护等8个领域,形成包含农业技术升级、文旅资源开发、生态治理方案的合作清单。为“博士小院”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绘制了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发展蓝图,彰显了智力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
座谈汇智,调研走实,擘画校地发展“路线图”。校地协同是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重要路径,阳曲县通过“座谈汇智+调研走实”双向发力,为“博士小院”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青年博士团队围绕校地协同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展开3次深度研讨,聚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核心议题,明确了“博士小院”纽带功能与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高校智力与地方需求精准匹配。双方共同确立“高校出智、地方搭台、企业参与”协同模式,正在搭建的系统化机制,将为“博士小院”持续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构建起“校地联动、企研协同”的良性生态,同时加速智力资源向乡村振兴实践的转化进程,为后续规模化合作项目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形成多方共赢的发展格局。
智汇企业,研创并举,锻造产业升级的“强引擎”。阳曲县喜跃发集团针对道路工程领域技术需求,专项培育2名博士专家担任企业高级技术顾问,建立“一对一”技术攻坚机制。在博士团队支撑下,企业聚焦绿色建材研发,成功突破高等级彩色乳化沥青制备、生物基乳化增强技术等3项行业关键技术,目前,相关技术材料使用寿命延长至8年以上,较传统材料提升30%,不仅推动道路建设材料向高性能、环保化转型,更带动企业年度营收增长。同时,为区域产业绿色升级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彰显了“智力赋能产业”的显著成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精研实用技,赋能产业兴,锻造乡村振兴“助推器”
田间传技,农技扎根,培育精耕细作“田博士”。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博士团队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指导”两种方式双向发力,深入阳曲县黄寨镇北留村、录古咀等村开展果树专业技术服务。累计开展专题授课5场,覆盖果农80余人次,现场重点指导果园7个,解决果蔬生产难题6项。团队成员杨盛等博士围绕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开展专题教学,针对果农提出的生产难题逐一解答。团队成员深入万亩果园,凭借实地观察果树生长情况,指导果农进行整形修剪、疏花疏果等实操办法,为2000亩老果园改造、500亩土壤改良等关键环节提供了技术方案。通过精准的技术服务,郁闭果园经高光效树形改造后养分供应显著优化,果实着色均匀度提升30%,梨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原来的1.2%提升至1.8%,病虫害防控效率提高2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果农标准化种植能力大幅增强,为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耕田畴,精研细作,筑牢新兴产业“提质基”。为破解车厘子种植技术瓶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山西农业大学博士团队深入芦家河村开展全周期技术帮扶,通过“田间问诊+靶向施策”模式,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博士们与果农们围绕设施栽培管理技术深度对接,精准聚焦树冠通风透光不足、养分供给失衡、棚室温湿度调控精度欠缺等核心问题,制定树形精细化管理、棚室环境智能调节等技术方案。带动120亩种植基地实现显著提升,树冠通风透光率提高35%,果实着色均匀度从60%升至85%,优质果率提高至90%以上。这套技术体系,不仅夯实了车厘子产业的品质根基,更构建起“科技赋能+农户参与”的良性发展模式,为乡村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攻坚克难,研精覃思,锻造冶金转型“硬支柱”。依托“博士小院”人才集聚效应,推动重点企业与高端智力资源深度融合,以协同创新破解冶金行业转型难题。其中,山西昊业新材料开发有限公司联合1名博士组成专项研发团队,聚焦铁水包用铝镁碳砖、长寿命铝碳制品配方及工艺、环保型中包耐材配方及工艺3大核心项目开展技术攻关。通过优化原料配比与生产流程,研发产品在高温耐蚀性、抗冲刷强度等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较传统产品提升30%以上。博士团队与企业的协同创新,不仅激活了县域冶金产业的研发活力,更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生产力转化,为冶金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彰显了“智力赋能产业”的重要价值,为阳曲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了坚实根基。
小院聚青春,育才兴阳曲,打造薪火相传“孵化器”
车间攻坚,技术破冰,锻造提质增效“金钥匙”。山西大健康生命产业技术研究院博士团队以阳曲特色作物为切入点,以紫苏、火麻、藜麦等为核心研究对象,以中试生产线建设与技术攻关为推进路径,通过搭建8条植物提取及农产品加工中试生产线,定向突破功能成分提取工艺瓶颈,团队研发的紫苏籽油提取工艺将提取率从传统方法的65%提升至82%,相关工艺较传统方法降低能耗20%、缩短生产周期15%。开展了工艺路线创新与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为企业提供了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指导目前,团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工艺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并为3家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指导,成功推动8个高科技产品完成中试并进入转化阶段。生产线的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为本地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加速了阳曲特色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
科普润苗,新蕊向阳,培育热爱科学“小达人”。喜跃发集团博士团队依托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与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博士小院”构建了“基地+小院”科普模式。针对中小学生设计了10余堂公路科学实验课、17场科学家精神宣讲会,为大学生开设道路工程前沿讲座,累计覆盖中小学生100余人次、大学生50余人。通过“理论讲解+互动实验+实地参观”三维形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趣味教学内容,常态化开展分层分类科普活动,用趣味实验讲解公路科学、植物知识,种下科学“种子”。青少年们对公路科技、工程原理的认知显著提升,科学探究兴趣持续增强,一批能动手操作、善思考提问的科学新苗崭露头角,科学家精神得以传承,为阳曲县储备具有科学素养的后备力量,也为科普教育基地注入专业化、常态化运营活力。
名医驻县,术业精进,打造惠民利民的“健康坊”。为持续深化“博士小院”聚智赋能效应,阳曲县积极拓展智力引进维度,针对性引进了多名具有深厚学术造诣与丰富临床经验的博士名医,构建起“高端人才下沉、优质资源落地”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山西白求恩医院博士团队成员韩建立在阳曲县乡村卫生院对乡村卫生技术进行指导并开展义诊活动,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专家难”的问题。此外,阳曲县还引进多名知名博士名医,成立名医工作室,全年累计完成诊疗服务3848人次,实施各类手术1214例。此举不仅通过名医坐诊直接惠及民生,更通过技术传承与能力建设夯实了基层医疗根基,使“博士小院”成为集医疗服务、人才培育、技术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健康服务平台。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青年高层次人才作为驱动时代发展的核心动能,是破解发展难题、引领领域革新的关键力量。阳曲县“博士小院”的建设实践,正是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生动践行与深入探索,通过“博士小院”这一柔性引才的创新载体,实现了高层次智力资源的精准汇聚与高效配置,搭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价值转化枢纽。这一实践不仅探索了基层聚才用才的有效路径,更在于立足新时代县域治理需求,为激活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贡献了前瞻性探索与系统性方案,生动诠释了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来源:阳曲县委宣传部)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