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朔州9月30日消息(记者 郎麒) 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百里矿区内,成千上万亩大型林地蔚为壮观,曾经的“煤海”已悄然变身为“林海”。近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山西篇网络主题活动记者团走进位于山西朔州的平朔矿区,央广网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幅四十年来,几代平朔人坚持不懈造就的生态美景。
站在观景台远眺,平朔矿区生机盎然(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平朔矿区位于黄土高原,这里千百年来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被切割得千沟万壑,而高强度、大规模的露天开发必然会对原始地貌造成更大破坏。然而,一代代平朔人却将“绿色生产,厚德自然”的生产理念深入骨髓。
平朔矿区土地复垦区(央广网发 平朔矿区供图)
从建矿起,平朔矿区就坚持边开采边复垦,开采后把矿坑填平并恢复原有植被,让采掘后的矿山在最短时间内重披绿装。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矿区利用废弃的石头做基础,上层覆盖土壤,建立排水渠,保证了水土良好融合;同时,矿区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岩土污染程度、地形坡度、地表物质组成、覆土厚度等多种因素,铺设了最适宜矿区环境的土壤,以保证土壤肥力;针对矿区高寒、干旱、水蚀、风蚀并重的实际情况,矿区合理配置“草、灌、乔”,对植被进行重建,形成了特有的植被重建技术体系。
平朔矿区苗圃的籽苗播种现场(央广网发 平朔矿区供图)
平朔矿区西排扩大区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央广网发 平朔矿区供图)
截至2021年底,平朔矿区累计投入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资金约26亿元,完成土地复垦面积6万亩,绿化面积2万亩,露天矿排土场植被覆盖率从原地貌不足10%提高到95%。矿区现有各类植物213种,昆虫600余种,野生动物30余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栖息在平朔矿区生态园人工湖上的白天鹅(央广网发 平朔矿区供图)
“颜值”催生“价值”。平朔矿区利用复垦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相继建设1.6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和300座日光温室,开发日光温室种植,并建立食用菌栽培、中药材种植等示范基地以及牛、羊、鸡、猪等矿区规模养殖基地。同时,建造了观景台、植物园、博物馆、环人工湖水体景观带等景点,一个集生态恢复、现代农业、工业旅游为一体的“生态矿区”已然形成。
俯瞰平朔矿区(央广网发 平朔矿区供图)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