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治11月19日消息(记者张洁 见习记者尹琳岑)随着冬季来临,气温骤降,呼吸系统疾病进入高发期。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同时被列为“世界四大慢性病”。慢阻肺仅仅是一种肺病吗?中医在防治方面有何独到之处?11月19日是2025年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记者专访了山西省长治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栗书元,从中医视角揭开慢阻肺的防治密码。

慢阻肺并非独肺之疾,根源在脾肾

栗书元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长期的咳嗽、咳痰和气喘,尤其是典型的“干咳”或带有黏痰的咳嗽。

“从中医理论看,我们并不简单地将慢阻肺视为肺的孤立疾病。”栗书元指出,“它属于‘肺胀’‘喘证’范畴,其病位虽然在肺,表现为咳嗽、气喘,但根本原因在于肺、脾、肾三脏功能的整体失调。”

他详细解释道:“‘肺主气司呼吸’,负责宣发和肃降。”当肺的功能正常,呼吸才能顺畅。而慢阻肺患者气道受阻,宣发肃降失常,其直接原因是“痰浊”与“瘀血”等病理产物阻塞了气道。

那么,“痰”从何来?栗书元点明了关键:“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的产生,根源在于脾虚。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减弱,导致水液积聚成痰,上输于肺,储存于肺,从而引发咳嗽。因此,表面上病在肺,但其实病根在脾。

此外,疾病的深入还与肾密切相关。“肾主纳气,是呼吸的‘根’。肾阳虚衰,就像锅底的火力不足,无法将呼吸之气有效吸纳和固定,会导致肾不纳气,加重气喘,动则尤甚。所以,其本在肾。”

中医综合治疗,强调“标本兼治”

面对这个“沉默的杀手”,我们是否只能被动应对?

“对于早中期的慢阻肺患者,通过系统、综合的中医中药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扭转病情,阻止其进一步发展。”栗书元表示,中医治疗讲究“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在急性加重期,以宣肺化痰、平喘止咳为主;在稳定期,治疗核心则是“健脾化痰、宣肺理气、温肾纳气”三管齐下,通过扶正固本,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减少痰的生成,增强呼吸功能。

锻炼、饮食、避浊气,三位一体筑防线

除了专业治疗,日常调护在慢阻肺的防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栗书元对此提出了三点建议。

坚持锻炼,改善肺功能。“‘肺主气’,但‘气’需要动。通过适度的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可以显著改善肺道功能,增加肺活量。肺的宣发功能变好,津液就不易滞留成痰,气道畅通,自然不易发病。”栗书元说。

远离浊气,守护呼吸环境。“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更恶浊气。”他特别提醒,要尽量避免接触厨房油烟、灰尘污染严重的环境,在必要时应佩戴口罩。同时,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减少粉尘等有害微粒的吸入。

饮食润燥,药食同源。“肺喜润勿燥,尤其在干燥的北方秋冬季节。”他建议大家多食用柔润、滋阴润肺的食品,如雪梨、百合、银耳、莲子等,日常可以烹制银耳莲子羹、百合粥等药膳,为肺部补充津液。

栗书元还强调,一旦出现持续的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特别是长期吸烟或暴露于粉尘环境的高危人群,务必及时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或胸部影像学检查,做到早诊断、早干预。

编辑:温雅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