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展示老区新时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变化,央广网记者走进山西革命老区看发展,推出《光耀太行·红土巨变》融媒体系列主题宣传。
央广网吕梁9月30日消息 在吕梁山东麓、文峪河臂弯之中,千年古邑交城曾以商帮林立富甲四方。八十多年前,在抵御日寇侵略的战争里,交城人民以一场场英勇顽强、机智灵活的战斗,绘就了《吕梁英雄传》底本,其中“挤敌人”的战斗更是成为军民团结抗日的典范。
沧海桑田初心不改,如今,守护绿水青山之本、开拓富民强县之路,交城涌动澎湃奋进的万千气象。
山水交城的“诗与远方”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源自清末的民歌《交城山》,是“千年古县”的悠扬律动,也是如今游客向往奔赴的诗与远方。
仲夏时节,沿着山间公路行驶在交城县庞泉沟镇,一侧青山叠嶂,一侧河水潺潺。树荫下一顶顶帐篷就是游客的“家”,看景、野炊、戏水,这片山水间总有让人流连忘返的魅力。车行至青山深处,河水变得湍急,顺流而下的橡皮筏上,游客们欢笑嬉闹,体验庞泉沟“华北第一漂”的刺激与乐趣。
游客正体验庞泉沟“华北第一漂”的刺激与乐趣(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据庞泉沟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12个村中,有近一半发展文旅相关产业,仅漂流项目沿线就有36家民宿农家乐。此外,庞泉沟写生基地等文旅综合体的开发,将当地单一风光游变成多元旅游体验目的地。2024年,庞泉沟镇接待游客10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
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最美县域”的交城,拥有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卦山风景区等自然人文景观,磁窑河、文峪河两大汾河支流穿境,生态旅游、红色研学、非遗传承、民俗体验等文旅资源丰富。好山好水与深厚文化相得益彰,成为打开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大门的“金钥匙”。
在磁窑村,通过“非遗传承+田园休闲+研学体验”的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实现户均年增收1.3万元;在田家山村,传统节日庆典、民间手工艺、特色美食等文化元素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仅2025年五一期间就吸引省内外游客8800余人;在野则河村,创新推行“村集体+公司+村民”产业模式,打造的“乡村慢时光”文旅品牌,实现了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近年来,交城重点打造“一山一水一寺一沟一歌”的文旅体系,不断发展“旅游+研学”“旅游+白酒”“旅游+康养”等新业态,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配套,在“山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带动作用下,山上山下遥相呼应、自然人文相映生辉、历史现代交汇融合的大旅游格局正在形成。2024年,交城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10万人次。
特优农产品成就“交城好物”
沙棘果VC含量极高,被誉为“生命之果”,黄土高原独特的土壤气候,为野生沙棘创造了理想生长环境。交城县所在的吕梁市,野生沙棘总面积超过120万亩。近年来,交城用好“特优”农业资源,让漫山遍野的“酸豆豆”,变成村民致富“金豆豆”。
沙棘果成为当地的“致富果”(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在山西待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区里,摆放着数十种沙棘产品,从原浆到果油,从饮料到果脯,沙棘果的“七十二变”,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2023年投产以来,公司年加工沙棘鲜果8000吨,销售额500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100多名村民就业。”待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城头村党支部书记成刚告诉记者,“公司一半产品从线上平台销售,非常受一线城市消费者的青睐。”
种植户正检查白木耳的长势(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从企业到乡村,“名、优、稀、特”农产品的身影遍布交城。在庞泉沟村木耳产业园里,35个大棚中采用“立体吊袋”技术培育的白木耳长势喜人,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1万元。农户宋师傅承包了产业园里5个大棚,他告诉记者:“一个棚年产干木耳约4千斤,纯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不愁销路,都有专人上门收购。”
金色的沙棘,红色的骏枣,白色的木耳……交城山水中孕育的美味珍馐,汇聚在“交城山”公共品牌中,通过农村电商与特色产业融合,在“品牌+供应链+数字基建”体系下,推动更多“交城好物”走向全国,带动全县农业由单一发展向农文旅融合发展转变。
“中国钙都”以“钙”强工业“筋骨”
硝基复合肥因其肥效快、吸收率高、环保等诸多优点,成为近年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的肥料。山西省交城县金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硝酸铵钙、硝酸镁、硝酸钾等硝基复合肥正从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中产出、封装,然后被运往世界各地。
“据统计,全世界对钙、镁、钾等中量元素硝基复合肥需求量在每年2000万吨,但目前产量还不到需求量的一半,市场潜力巨大。”金兰化工总经理闫建东说,作为当地硝基肥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金兰化工每年生产硝基新型肥料共计130万吨。其中,深受市场青睐的硝酸钙和硝酸铵钙,不仅是金兰化工的龙头产品,也是交城硝基复合肥产业的底气和实力。
硝基复合肥自动化生产线(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我们企业是国家农业用硝酸铵钙生产标准的牵头制定企业。目前,交城县生产的硝酸钙和硝酸铵钙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7%、82%,出口占全国出口量比率分别为85%、63%。”闫建东介绍。“世界钙肥看中国、中国钙肥看交城”,正因为含“钙”量十足,2024年,中国氮肥协会正式授予交城“中国钙都”称号。
以“钙”强“筋骨”,目前,交城硝基复合肥专业镇企业达33家,硝基复合肥产能达300万吨、产值55.52亿元,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和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地区。
目前交城硝基复合肥产能达300万吨(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作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级创新型县,交城不仅在硝基复合肥领域一骑绝尘,还以“煤-焦-化”产业链为主链,延伸发展多条高附加值关联产业链,并实现了氢能“制-储-用”全链条发展。
近三年,交城完成传统产业技改项目20个、投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7个,实现了锰铁合金生产综合实力全国第二、浮法玻璃产能华北第一、铸件出口全市第一,医药中间体产品占到同类型产品的70%,让产业含“新”量不断提升。
点击下方海报,聆听红色交城
总策划:韩文
监制:张洁
记者:张晋鹏 温雅慧 尹琳岑(见习)
指导:中共山西省委网信办
鸣谢:中共交城县委宣传部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