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展示老区新时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变化,央广网记者走进山西革命老区看发展,推出《光耀太行·红土巨变》融媒体系列主题宣传。

央广网太原9月28日消息 神秘的“楼烦国”、《西游记》花果山的所在地……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印记,印证了娄烦县的卓尔不凡。

地处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汾河中上游的娄烦县,集山区、老区、库区为一体,承载着守护汾河安澜的使命,也诞生了“生如闪电之耀亮”的革命先驱高君宇,让革命火种在三晋大地得以播撒。

近年来,娄烦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古国文化、西游文化和农耕民俗等特色资源。以绿色发展为引领,集聚优势打造绿色生态产业,以绿色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

娄烦先后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天然氧吧”等荣誉,绿水青山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优美生态与经济发展在这里齐头并进。

“七彩湿地”守护山西母亲河

娄烦县是太原市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在娄烦县东北方座落着山西最大的水库——总库容7.2亿立方米的汾河水库。汾河水在流入水库前,会经过娄烦汾河湿地的层层净化,确保“一泓清水”入汾河,最终流入黄河。

“湿地位置选择在汾河入库口石峡沟汾河干流河道与岚河交汇处上游的滩涂地,占地面积约3000余亩,通过物理+生物共5道净化处理工序,保障入库水质常年稳定达标。”汾河湿地项目负责人贾佳佩告诉记者。

清澈的汾河水从湿地出水口奔涌而出,流向绿树青山掩映下的汾河水库,为山西4市18个县(市、区)600多万人生产生活和防洪灌溉提供水资源保障。

汾河流淌清如许(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作为全省最大的人工湿地,娄烦汾河湿地不仅具有强大水质净化功能,也是汾河岸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凤栖娄烦,七彩湿地”,正值盛夏时节,湿地中大片黄色的花朵随风摇曳,贾佳佩说:“湿地种植了美人蕉、芦苇、黄花鸢尾等7大类共530多万株植物,它们不仅能净化水质,还会在不同的花期依次开出各色花朵,将汾河岸边装点得五彩斑斓。”

在水一方,惜水如金。近年来,娄烦县坚决扛起三晋水生态保护职责,相继实施并投入运行了汾河干流水系水质改善工程、岚河段水质改善工程、涧河人工湿地水质改善工程和汾河水库库周塌岸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一泓清水入黄河”省市重点工程娄烦段也已全部完工。两个国考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娄烦县全县森林覆盖率24.68%,林木绿化率56.78%、林草覆盖率75.4%,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下,娄烦厚植生态底色,守护汾河安澜。

“一山一水一先驱”助推全域旅游

沿汾河湿地驾车行驶约10分钟,就抵达了娄烦县峰岭底村。这里座落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君宇故居。

漫步于故居百年宅院间,行走在纪念馆的历史陈列前,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者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一生,让参观者热泪盈眶、满心敬仰。在娄烦,红色文化与绿色美景交相辉映,国泰民安的幸福感愈发温暖人心。

高君宇纪念馆(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高君宇故居和纪念馆已成为北京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吸引大批党政团体、大中小学生来参观研学,仅去年就接待约16万游客。”高君宇纪念馆副馆长贾媛媛介绍。记者采访当天,忻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正在纪念馆研学。师生们高声朗读高君宇书写的“……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成为两代青年间跨越近百年的心灵碰撞。

高山不语自有巍峨,流水不止自成灵动。娄烦的不凡,同样体现在山水之间,除了汾河的博爱,更有太原之巅云顶山上如同仙境般的原始森林……

如今,娄烦以“一山一水一先驱”为代表的旅游资源,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一山,指的是海拔2709米的云顶山,它是都市人向往的“天然氧吧”;一水,指的是山西的母亲河、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一先驱,指的是中共第一批党员、党的早期领导者、山西党团组织创始人高君宇。

2024年,娄烦成为山西省唯一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典型案例”的县域;云顶山景区入选全国50家“避暑消夏好去处”名录,成为避暑旅游“夏日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年接待游客48万人次。2025年,娄烦县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助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2025年,娄烦县按照绿色发展、富民强县的总体要求,持续打造升级一系列文旅产品,全面建设“绿色发展新高地、乡村振兴活力县、休闲康养度假区”。

特色农业促振兴

群山环绕、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丘陵起伏,这些词汇勾勒出娄烦大地的素描图。在这片看似粗犷的土地上,却走出了一条独具魅力的农业发展之路。

“火麻籽是药食同源的作物,浑身都是宝。火麻仁冷榨成火麻油,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火麻粕加工成高附加值的蛋白粉、蛋白肽等产品,经济效益可观。”娄烦县百草之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先生说,在工厂的全封闭生产线上,明黄清亮的火麻油正被灌装打包,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娄烦县已引入火麻籽加工项目,以科技赋能绿色农业(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当地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让火麻在娄烦有悠久的种植历史。2022年,娄烦县引入火麻籽加工项目,以科技赋能绿色农业。杨先生告诉记者:“近两年,娄烦县火麻种植面积达3.9万亩左右。2024年,全县火麻平均亩产量约75公斤左右,总产量达142.5万公斤,通过订单保价收购的方式,将火麻籽变成附加值更高的火麻系列产品,每亩地能为农民增收约600元。”

在娄烦,不仅传统农作物焕发出勃勃“商”机,农业新业态也让县域农业有了更大发展图景。

走进娄烦县静游镇曼咀岩村的西红柿大棚,农民们正在进行田间管护,挂满藤蔓的西红柿已泛起红润,预示着采摘的日子即将到来。“西红柿在娄烦并没有种植基础,为改变单一农业结构,富农增收,2019年开始种植。如今娄烦西红柿已形成品牌效应,不仅销往全国市场,还吸引其他地区农业企业来娄烦落户,进行西红柿种植。”曼咀岩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慧峰介绍。

娄烦西红柿已形成市场品牌(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除了农业大棚,娄烦县发挥庭院经济的带动效应,发展投入产出比高、经济附加值高的西红柿、羊肚菌等种植业,让闲置庭院变为“增收宝地”。李慧峰告诉记者:“仅我们村搞庭院种植的就30多户,每户平均每年增收三四千元。”

目前,娄烦已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1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全域农业发展——从最具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马铃薯全产业链建设,再到糯玉米、食用菌种植及生猪养殖,实现了农业多点开花的格局。

2025年,娄烦将进一步制定全县有机农业发展规划、标准体系及技术规程,重点打造10个绿色种植基地、3个有机农业基地,全面推进绿色农产品原料基地县建设。

点击下方海报,聆听红色娄烦

总策划:韩文

监制:张洁

记者:张晋鹏 温雅慧 尹琳岑(见习)

指导:中共山西省委网信办

鸣谢:中共娄烦县委宣传部

编辑:温雅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