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展示老区新时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变化,央广网记者走进山西革命老区看发展,推出《光耀太行·红土巨变》融媒体系列主题宣传。

央广网大同9月20日消息 “北岳擎天一柱尊,云中独立几千春……”相比北岳恒山和悬空寺在全国的知名度,依偎在恒山臂弯里的千年古城浑源似乎有些低调。

浑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大同市,始置于西汉,因浑河发源于境内而得名。除了厚重的历史,革命老区浑源曾在历史上作出重要贡献。这里有山西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浑源县革命烈士陵园;官儿乡遍种黄芪的大地上,矗立着官儿村烈士亭、穆家庄村烈士陵园等红色遗迹;二岭村全长3000多米的抗战地道,与明代烽火台遥相呼应,诉说着烽火岁月的感人故事。

近年来,浑源县围绕“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重大使命,举文化生态牌、建特色休闲城、走旅游康养路,正在努力走出一条彰显北岳文化、体现厚道精神、具有浑源特色的县域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国黄芪之乡”的产业“芪”迹

恒久北岳灵秀地,厚道浑源黄芪乡。作为“正北芪”原产地,“中国黄芪之乡”浑源的空气中,都弥漫着黄芪浓郁的药香。

“黄芪都是纯手工切片,这里的师傅,有的已干切片工作30多年。”浑源万生黄芪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麻海霞告诉记者。在加工车间,工人们手持刀具,迅速而精准地对黄芪进行切片,再经过烘干和分级包装后就能销售。

浑源的空气中都飘散着黄芪的药香(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据麻海霞介绍,公司3500亩黄芪生产基地的产量,仅占到每年销量的20%,剩下的则从当地种植户中大量收购,“根据黄芪品质不同,收购价格不等,每年要收购约600吨黄芪。”麻海霞说。

受海拔、土壤、气温等要素影响,浑源黄芪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7月初,浑源青磁窑镇东葫芦头村起伏的山间,已开满白色的黄芪花,不仅装点了青山,也富了百姓。“把黄芪种子撒在山里,基本就不用管了。过两三年后就可以撸黄芪籽销售,种植6年以上,就可以挖出黄芪根卖。”村党支部书记宋利说。

目前,浑源有约3万多户芪农,种芪面积28万亩,黄芪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5亿元。

从一根黄芪到一条产业,浑源县围绕黄芪种植端原生态保护、生产端精深加工、销售端小众高端的定位,不断强化黄芪种质种源保护、品种提纯复壮,统筹推进行业标准制定、拳头产品研发、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价值提升、三产融合发展。

全国唯一一座黄芪博物馆(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这座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黄芪为主题的博物馆,在这里你能看到浑源恒山正黄芪的整个发展脉络。”在中国恒山黄芪博物馆里,讲解员为游客讲述浑源黄芪的“故事”,也恰是浑源千年历史的缩影。2023年,浑源恒山黄芪栽培系统成功列入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富民产业到文化符号,黄芪早已扎根在这片土地中,成为浑源的一张靓丽名片。

如今的浑源,不仅聚集了大量黄芪科技创新要素,还收获了诸多“国字号”荣誉。在这片土地上,“芪”迹不断。

擦亮地方美食名片,浑源凉粉产业步入快车道

“入眼清亮、入手筋颤、入口滑嫩、入胃凉爽”,浑源凉粉以亮、筋、滑、爽的特点,成为凉粉界独树一帜的存在。这舌尖上的记忆,也在岁月流淌中演变为一座城的文化肌理。

在浑源县城小媳妇凉粉店里,坐满了慕名而来的食客,透亮的凉粉加上几勺莲花豆、一把豆腐干、一把葱段香菜,再浇上一勺喷香的辣椒油,“喝”上一碗,顿感清爽惬意。

“我做凉粉45年了,从‘小媳妇’做成了老太太。”今年74岁的赵园清,笑意盈盈地看着店里往来的食客。浑源人人爱凉粉,可以从春“喝”到冬,家家都会做凉粉,每家都是自己独特的味道。“立夏那天是我们浑源人的‘凉粉节’,家家户户必须吃凉粉。”赵园清说。

据统计,目前浑源从事凉粉的企业和个体户有200多家,夏季凉粉摊点达800多家,从事凉粉产业经营及辐射的劳动力达1万余人。其中,大瑞、大喜、小媳妇等凉粉品牌已在全国逐渐打开市场知名度。

浑源凉粉“家族”越来越庞大(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喝喝喝喝凉粉,悬空寺下喝凉粉……”一首《喝凉粉》回荡在浑源凉粉文化园中,欢快俏皮的旋律一听就“上头”,久久不能忘。为壮大凉粉产业,浑源县投资建成了集凉粉生产加工、康养休闲、研学旅游、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凉粉文化园,让游客从听觉、触觉、味觉上全方位了解浑源凉粉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浑源县对标广西柳州螺蛳粉“百亿产值、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2家凉粉企业获得SC认证,建设“浑源凉粉”区域公共品牌,并研发沙棘凉粉、黄芪凉粉等新型产品,持续培育“浑源凉粉”产业集群,构建凉粉文化、凉粉标准化生产、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现代化产业格局。2024年,“浑源凉粉”获评大同市级专业镇。

“旅游+”激活全域文旅新动能

在恒山脚下的北岳大地,寺塔伫立、州衙威严。县城内,商号林立,大院民居鳞次栉比。

历史文化名城浑源,文旅资源得天独厚——五岳名山之一的北岳恒山,被徐霞客惊叹为“天下巨观”的悬空寺,北齐、明代的长城遗迹。在这个总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县域范围内,却存有488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7处为国宝级古迹,随处可见的古建给人穿越之感。

为了提升游客体验,2024年,总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的恒山游客中心投入运营。作为浑源全域旅游的中心服务枢纽,游客不仅可以购买浑源各景区门票,乘公交车一站式抵达各景点,还能体验特色餐饮、购买文创产品,并通过AI和VR技术全方位感受浑源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

浑源文创产品丰富多样(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文创店是游客中心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2024年,“悬空寺悟空流沙冰箱贴”创下了全国销量第三的佳绩,浑源的文创产品就此“灵感”爆棚。“今年上半年,推出19个系列超35款文创产品,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8%。”山西恒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强说。

在游客中心内的“浑源全域旅游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浑源全域旅游、票务等数据以及各景区的监控画面。王志强介绍:“中心接入各线上旅游平台的大数据,能对游客消费习惯、客源地、停留时间、交通方式等数据进行分析,为文旅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近年来,浑源不断完善智慧化的旅游管理服务,扎实配套文旅设施建设,推进“旅游+”业态多样发展,激发全域文旅资源优势,融合构建经济增长新引擎。

古建和美景浑然一体(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去年8月,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该游戏场景中大量高度还原的中式古建筑呈现,也成为一大亮点,其中以山西古建筑为原型的场景造型达二十余处,包括浑源悬空寺、永安寺在内的大量古刹、古塔、牌楼、石窟、石刻、造像轮番登场。在《黑神话:悟空》的助推下,悬空寺、永安寺在去年大火一把。

据悉,2024年浑源县全年接待游客567.82万人次,增速46.52%;综合收入18.47亿元,增速61.31%。“旅游+”正在激活浑源全域文旅新动能。

点击下方海报,聆听红色浑源

总策划:韩文

监制:张洁

记者:张晋鹏 温雅慧 尹琳岑(见习)

指导:中共山西省委网信办

鸣谢:中共浑源县委宣传部

编辑:温雅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