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吕梁9月17日消息(记者张晋鹏 实习记者侯静波)山西作为能源大省,近年来一直在煤矿智能化与绿色矿山建设上发力。一座座煤矿的华丽变身,成为山西“智”变与“绿”变的生动注脚。金秋时节,在山西吕梁山麓的汾阳市三泉镇,由9座矿井整合而成的现代化矿井,在绿色、智能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中,展现出强大的生产动能与生态活力。

“通过预沉调节、锰沙活性炭过滤、超滤模组等工艺,我们将矿井污水处理成合格的中水,全覆盖井上下消防、降尘、地面绿化等场景。”走进华晋焦煤龙峰煤业的矿井水处理站,一根根管网构成了井下污水由污变清的“高速路”。该矿生态环保部部长吴建杰告诉记者,随着中水复用管网的全覆盖,煤矿目前已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绿色闭环”。

矿井水处理站超滤系统(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井下生产用水已全部改用处理后的中水,每年可节约洁净水约15万吨;地面绿化灌溉、洒水、冲厕100%使用处理后的中水,年节约清洁水约4万吨。”吴建杰说。

此外,通过水质化验室的专业检测,每月对井下涌水点进行专项水质分析,为矿井水处理工艺的优化,提供前瞻性数据支持。

如果说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矿山绿色转型的生态基础,那么智能化建设,则是传统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工作人员正在万兆工业环网与模块化核心机房操作设备(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我们建设了万兆工业环网与模块化核心机房,构建了高速、稳定的信息传输网络,为智能化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龙峰煤业信息智能中心负责人褚海永说,在该矿集指挥、调度、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调度指挥中心里,煤矿的各个工作面一目了然,各项数据实时更新。

“这是井下辅助运输的无轨胶轮车,通过大屏幕,不仅能看到车辆与司机的状态,还能实现调度室与司机、司机与司机之间的通话,保障了井下运输安全。”机运区辅运队副队长张鑫说。

综合自动化平台实现了对矿井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目前,该矿已建成智能化煤矿系统项目36个,井下综采面和掘进面实现了作业自动化、智能化。曾经威胁煤矿开采安全的瓦斯,如今也有了专门的系统实时监测。此外,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不仅实现了井下工作人员的精准定位和实时监控,井下的变电所、水泵房等多个场所还实现了无人值守。

“十四五”前四年山西规模以上工业煤炭产量累计51.26亿吨,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目前,山西已建成智能化煤矿298座,其产能占生产煤矿产能65.5%,居全国第一。按照规划,2025年还要建设智能化煤矿130座,到2027年全省正常生产煤矿将基本实现智能化。

俯瞰山西焦煤华晋焦煤龙峰煤业(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远望吕梁山重峦叠嶂,近看矿区绿意盎然。“黑色”到“绿色”、从“传统”到“智能”的华丽蜕变,是传统能源企业面向未来交出的时代答卷。

编辑:温雅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