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太原10月24日消息(记者张洁 见习记者尹琳岑)自9月中旬起,山西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平均降水量超出往年同期,土壤湿度过高、部分农田积水,秋粮收获面临严峻挑战。一场与天气竞速、保粮食安全的秋粮抢收战,在三晋大地全面展开。
农机破泥 烘干保粮
在泥泞的田间,行进中的“钢铁力量”成为抢收主力。
长治市沁县沁州黄镇后底沟村的农田里,多台履带式收割机正稳健行进。宽履带设计有效应对湿软地块,实现高效作业。机械所过之处,谷穗被迅速收入仓中,秸秆同步粉碎还田,大幅提升了收割效率。

收割机奋战在秋收一线(央广网发 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统计,山西目前已投入2.3万台收割机奋战秋收一线,其中1403台履带式收割机成为湿田作业的关键力量。为弥补装备缺口,省农机部门还从河南、陕西、河北等地紧急调配186台联合收获机支援抢收。
由于今年秋收时节湿度大,为了让粮食干爽入仓,山西省农业农村厅集中公布了全省620个烘干服务主体的电话和地址,方便农户对接联系。
在晋城市阳城县次营供销合作社的烘干点,玉米经过脱粒、传送、烘干一系列流程。农技人员全程监控温湿度,确保粮食品质。“现在每批玉米水分都达标,干爽饱满。”阳城县次营供销合作社主任燕锦社介绍,目前该烘干点每天能处理200吨湿玉米。
记者从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获悉,针对近期粮食烘干任务较重的情况,已有688台(套)烘干机24小时作业,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群众烘干需求。目前,全省约有3000余名专家在田间地头开展服务,指导农户科学判断秋粮成熟时间,抢抓雨停间隙,加快收获进度,落实冬小麦抗湿晚播技术措施,提高播种质量,夯实明年夏粮生产基础。
科技赋能 “空中走廊”打通运粮堵点
当传统农机因泥泞受阻,科技为抢收开辟新路径。
在长治武乡太行沃土羊肥小米基地,两架四旋翼运输无人机穿过晨雾,稳稳降落在田埂上,变身粮食“搬运工”。

无人机一趟接一趟运送粮食(央广网发 武乡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趟百十斤,一天跑下来,能运12000斤左右。”一名无人机操作员向记者介绍,使用无人机运粮,“人歇机不歇”,提高了泥泞田间的粮食收割转运效率。
在运城市平陆县,当地农业部门针对因田间积水导致无法机收的地块,组织人工进行抢收,在传统农机无法下地的情况下,无人机同样成为抢收“奇兵”。据运城市农业农村局消息,截至10月11日,平陆县共组织无人机30余架,抢收玉米1000余亩。
据介绍,相较于传统人工搬运,无人机不受田间积水阻碍,单次可承重100斤左右,一天便能完成70吨谷穗的转运任务,效率较人工提升近15倍。在土壤过湿、常规机械难以下地的地块,无人机的“空中转运”能力有效避免了成熟谷子滞留田间霉变的风险,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政策兜底金融护航 筑牢“三晋粮仓”
进入秋收时节以来,山西密集出台举措,确保秋粮丰收到手、秋播顺利推进——9月30日,山西省召开视频会对全省“三秋”生产进行安排部署;10月5日,在全省开展“抢收抢种保丰收”行动;10月11日召开“三秋”农业生产视频调度会,进行再安排再部署。此外,山西省财政厅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资金4000万元,支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秋粮抢收、农田排涝、粮食烘干等工作。
农业保险是保障种粮农民收益、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秋收以来,山西迅速跟进金融支持。截至目前,秋粮收购资金已全部落实。与此同时,晋中、长治等地保险机构快速响应,开启秋粮理赔“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稳定器”作用,加快保险理赔进度,努力减轻农民因灾损失,真正让粮农感受到“保险托底,种粮无忧”。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