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展示老区新时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变化,央广网记者走进山西革命老区看发展,推出《光耀太行·红土巨变》融媒体系列主题宣传。

央广网忻州9月24日消息 岢岚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东邻宁武层峦,西接陕蒙大漠,岚漪河等三大水系蜿蜒穿行其间,赋予这片土地以灵动与生机。1948年,毛泽东在路居岢岚时,留下了“岢岚是个好地方”的赞誉。

岢岚好,在山水。这里不仅有宋家沟、王家岔等美丽乡村,宋长城等历史遗迹,还有“高原翡翠”般的荷叶坪。因凉爽宜人的气候,两度入选“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

岢岚好,在城美。这里是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平安县、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

岢岚好,在“重器”。这里有我国最早的卫星发射中心、中国四大航天发射场之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这片剑指苍穹的土地上,创造了中国卫星发射史上的9个第一;

岢岚好,在物饶。这里有白色的羊、红色的豆、黄色的沙棘、褐色的羊肚菌,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是这片红色土地上最蓬勃有力的时代脉动。

小零件“链”起大产业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岢岚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在忻州上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生产线全速运转,工人们正专注地进行高精度传感器的激光划线、贴片、接线和组装工作。公司负责人徐申群轻轻拿起一个微型传感器向记者介绍:“这款高精度传感器一天要生产近2000个,它是电动自行车非常重要的零部件。此外,我们还生产电梯、工业称重测量仪器、物联网自动存取物流系统等需要的各类高精度传感器。”

岢岚电子信息产业园(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生产一件高精度传感器,需要一条完整产业链“加持”。如果“邻居们”正好生产所需的上下游产品,那正是企业发展梦寐以求的“居住”环境。

近年来,岢岚电子信息产业园先后引进上衡电子、福感科技、科岚电子等8户企业落地,初步形成了一条覆盖上游敏感箔材,中游电阻应变计,下游力学传感器,以及无人机产品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让企业足不出园区就能与供应商、客户“门对门”对接。

走在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内,8栋共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在道路两侧整齐排列。据岢岚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刘素荣介绍:“园区全部投产后,将突破传感器行业‘卡脖子’技术,有效改变国内传感器市场80%依赖进口的局面。未来五年,预计可带动就业500人以上,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实现利税2000万元以上。”

集群式发展助力岢岚从制造到智造(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从电子信息产业到全国首个镁基新材料基地,再到航天主题文旅IP,岢岚以“一区三园”的布局,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航天科技产业园,并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上不断发力。2024年,岢岚开展4期“三个一批”活动,签约13个项目,总投资达19.24亿元。

“链”通上下游,“舟城”岢岚正以产业集群式发展思路扬帆起航。

农文旅融合的宋家沟样板

在岢岚县宋家沟村的三棵树广场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八个大字鲜红醒目,这里是游客到访宋家沟的第一站,也是宋家沟向着实现“民更富、村更美、业更旺”迈进的里程碑。

“宋家沟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6391元,提升到2024年的17873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去年达到118万元。”宋家沟镇人大主席范利飞告诉记者。

美丽乡村处处景如画(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走在村中的石板路上,小渠流水潺潺,街道热闹喧嚣,村居整洁漂亮…….仿佛是步入和美乡村的画卷之中。

与热闹的村庄相比,村旁岚漪河畔的农光互补大棚,更有一种农业科技的现代范儿。串串番茄、全美2K西瓜、水果黄瓜、玉木耳、香菇,大棚里结满绿色有机蔬菜瓜果。农技人员正带领当地农民进行田间管护,“农光互补大棚为村里40多人解决了就业,村民们还在技术员的悉心指导下,学到了最新的种植技术,为未来的自主大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范利飞介绍。

宋长城蜿蜒山巅巍峨耸立(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从宋家沟村沿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行驶约15分钟,抬头望向山巅,巍峨的宋长城映入眼帘。作为全国最早发现的宋长城,它的独特魅力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来。2025年6月21日,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季”宋长城脚下开幕,当天就吸引游客3.6万人次。

有山水、有乡愁、有历史、有故事,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岢岚,正深挖农文旅资源,以农业为依托,以文化资源撬动产业发展,文旅康养体系和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完善, 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发展,为县域全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乡村振兴走上“羊”光大道

岢岚县地广人稀,牧草丰盛,气候凉爽,具有养羊的天然优势。历经40年培育的“晋岚绒山羊”,作为山西省养羊业唯一的国家级品牌,如今已构建起“养殖—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产业体系,岢岚也走上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羊”光大道。

“我养了500多只羊,其中300多只能剪出羊绒,一年可以产1000多斤羊毛(套毛),最少能收入20多万元。”岢岚县高家会乡上村村民贾义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羊专业户,30多年来,他靠饲养绒山羊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岢岚绒山羊的产绒量很高(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除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养殖方式,岢岚县也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养殖。在岢岚可可高原生态养殖科技有限公司,万只羊(湖羊)生态养殖场示范项目,从良种繁育到肉羊屠宰加工、产品销售,构建了全“羊”完整产业链,实现绿色安全优质羊肉的产品供应。

绒山羊、柏籽羊、湖羊,“骑在羊背上”的岢岚,正多元化发展羊产业,并通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保种育种和养殖指导。目前,岢岚全县羊饲养量达到65万只,其中绒山羊存栏量达54万只,产值达2.7亿元,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2400元。

在岢岚,与绒山羊一样“家喻户晓”的,还有被称为“相思豆”的红芸豆。岢岚被誉为“中华红芸豆之乡”,红芸豆种植面积约9万亩,年产销量高达13500吨,占据了全国红芸豆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年出口创汇约800万美元。小小的红芸豆也是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因产量高品质好,岢岚被誉为“中华红芸豆之乡”(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近年来,岢岚坚持“特”“优”战略,加大品种改良、种养奖补、园区示范、品牌创建、龙头带动扶持力度,不断构建“绒山羊、红芸豆、沙棘、羊肚菌”为主的白、红、黄、褐“四色”农业,推动“种、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条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点击下方海报,聆听红色岢岚

总策划:韩文

监制:张洁

记者:张晋鹏 温雅慧 尹琳岑(见习)

指导:中共山西省委网信办

鸣谢:中共岢岚县委宣传部

编辑:温雅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