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工作,案件是根本,办好一个案子,就是给群众一份安心,给社会一份稳定。为了提升太原法院办案品质,加强太原法院司法作风建设,7月14日,太原中院召开全市法院优秀法官办案经验交流会。

全市法院优秀法官办案经验交流会现场(太原中院供图)

“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

谢琦同志自2021年6月入额以来,共计办理民商事案件2623件,办案至今,无再审和发还案件,仅两起案件被上级法院改判。曾于2022年、2024年两次获得太原法院评选的“办案能手”称号。

谢琦(太原中院供图)

办案经验分享

一是提升高质量审判核心目标认识。上诉率、改判率和发回重审率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案件是否得到实质性化解。要有强力的责任心、严谨细致的作风和追求极致的态度,在符合司法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寻求定纷止争最大化、最优解的审判工作方法。

二是增强“如我在诉”意识,建立平等尊重关系。在办案过程中要保持中立和客观,尽量保持平和心态和稳定情绪,坚持就事论事,重视和当事人的沟通、交流,对于当事人来电和提问等应回尽回。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给予当事人一个减压阀。

三是落实法官才是案件初核第一角色。庭前认真阅卷,及时查漏补缺,加强类案检索,进行法律研判。提前掌握焦点问题,深入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学理观点,形成初步法律适用意见,为裁判的准确性打下坚实基础,做到心中有数。

四是抓住庭审环节,充分查清事实。庭审过程中要注意诉讼请求的明确、具体,重视当事人本人的陈述,活用释明权,围绕请求权构造锁定关键事实进行调查,以便确定需要查明的案件事实。同时,当被告人数较多的时候,要让原告分别明确主张各个被告承担责任依据。

五是加强精准说理,通过高质量文书体现胜败皆明。裁判文书说理必须充分明确,做到“胜败皆明”。对当事人有争议的要件事实及证据要进行认证。要把法律引对,把事理、情理说透。

六是强化支撑要素,不断提升司法能力。持续学习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审判指导意见;定期复盘已结案件,特别是通过每一次发改评查互动分析原因;积极参加专业会讨论,借鉴他人经验方法。

“行稳致远,精益求精。”

范红琴同志已经在中院工作30年,近四年审理民事案件1161件,无申诉信访。三个案件入选全省法院典型案例,曾被评为全省法院信访工作先进个人,获得太原市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太原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太原市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范红琴(太原中院供图)

办案经验分享

只有“行稳”,才能“致远”,踏实工作,扎实办案,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态度,对待每一天、每一案,才能有所悟,有所得;对于审判工作,则要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力争将每一件案件都在“精”的层面更进一步,审判经验才能有效积累,审判技巧才能不断提升。

案件审理的核心(重点)——查明事实

对于案件事实的查明,要适用“看、听、查”三步法:

一是看,开庭前,要提前阅卷,了解原告的诉讼请求,梳理和研判证据,列好调查提纲,询问时就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走程序。

二是听,要耐着性子倾听。遇到反复陈述其理由和观点的情形,不要简单打断陈述,可以提醒当事人此观点已陈述清楚,法庭已知悉,然后把他的观点总结、归纳、再次询问、详细记录。

三是查,主动调查,以查清案件的客观事实。用调查落实的证据和事实与当事人沟通,使当事人感受到事虽小,但法官是认真对待和负责任的,从而服判息诉,取得案结事了的效果。

案件审理的储备——业务知识的更新,社会理解度的提升

法官这个职业是一个干到老学到老的职业,法律在不断颁布、修订,司法解释不断出台,包括审理案件的理念和观点也在不断地调整。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案件,不能只靠老知识、老经验进行审理,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能使自己在审理案件时找到案件的焦点、重点问题,找到有效化解纠纷的突破口。

案件审理的归宿——释法析理、换位思考

强化释法析理。要把中性的法律文书,以人性的温度体现。说理不在于多与少,而在于说明白、说透彻,让当事人清楚法官的观点。

面对当事人,要以己度人、换位思考。体恤当事人的困难,以己之力,给予帮助,展现法官的工作态度,化解当事人不满情绪。

在谢琦、范红琴两位资深法官分享完办案经验后,参会法官们积极互动,围绕如何提升办案质量、培树精品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充分展现了法官们对司法实践的专业思考和探索精神。

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如何把案件办得又快又好是摆在每一名法官面前的必答题。

党组书记、院长于昌明(太原中院供图)

党组书记、院长于昌明结合两位法官讲述和交流的内容,总结提出“555”要求:要培养坚定、平和、专业、情怀、担当“五种品格”;要完善查阅案卷、分别询问、开庭审理、组织调解、依法裁判“审判五步法”;要培树“打破砂锅问到底、透过现象看本质、抽丝剥茧辨真伪、精准施策开药方、打破天窗说亮话”五种能力。

培养“五种品格”

信念如磐,铸就“坚定”的意志品质。法官的“坚定”,往往来源于审判一线的深厚积淀。两位法官都曾在律师岗位上历练,也曾在信访岗位磨砺,这些经历锤炼了他们“坚定”的意志品质。

心静如水,涵养“平和”的司法姿态。法官的“平和”,是始终保持理性、冷静、客观的心态。要具备极高的情绪管理能力,给予当事人表达诉求和情绪的空间,善于运用法律语言和司法智慧处理案件。

精雕细琢,淬炼“专业”的匠人精神。法官的“专业”,要求对法律条文精准理解与娴熟运用,对案件事实抽丝剥茧般的严谨核查,对裁判文书逻辑严的字斟句酌。 法官要“拒绝‘差不多’”,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态度对待每一个案件。

情牵百姓,深植“情怀”的为民底色。法官的“情怀”,要以“如我在诉”、情同此心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位当事人。法官要在依法裁断的同时,更尽可能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案件最优解”。

勇毅笃行,彰显“担当”的审判职责。法官的“担当”,最核心的体现是勇于并善于作出裁判。法官必须直面矛盾,克服困难,在查明事实、厘清法律的基础上,遵循证据规则和法律逻辑,及时作出确定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判断。

完善“审判五步法”

查阅案卷。要以“显微镜”般的细致审查卷宗,梳理争议焦点,预判庭审难点,标注矛盾点,查证法律适用难点,确保案件审理方向精准。

分别询问。询问不是简单的“你说我听”,而是建立信任、捕捉细节的关键渠道。通过分别询问原被告,可挖掘当事人真实意图,提炼核心争议,发现书面材料中难以捕捉的隐情。

开庭审理。庭审中要聚焦争议焦点,通过交叉询问、证据质证、专家辅助等方式,让事实在法庭交锋中浮出水面,避免“庭审走过场”。同时要注重事实调查与法律释明结合、程序规范与灵活调解结合。

组织调解。秉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理念,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寻找双方利益平衡点,提高审理效率,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依法裁判。要以“工匠精神”打磨文书,做到事实认定无遗漏、法律适用无偏差、说理论证无漏洞,能够做到回应诉辩主张、回应证据疑点,让当事人“胜败皆明”。

培树“五种能力”

询问案情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要深挖细究,通过实地调查、交叉询问等方式,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锚定案件内核,杜绝“坐堂问案”的惰性思维。

查证事实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将碎片化证据串联成逻辑闭环,捕捉当事人未明示的利益诉求与情绪动机,使虚假陈述在多重证据链前无所遁形。

证据认定要“抽丝剥茧辨真伪”。要认真审查当事人提供的每一个证据,还要依职权主动调取证据,抽丝剥茧见真章,让案件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法律适用要“精准施策开药方”。适用法律不是机械套用条文,而是精研“病理”、开具“良方”的诊疗过程。深入剖析个案“症结”——把握立法精神,洞悉利益冲突,考量社情民意,让每份裁判如同精心调配的药方,直击纠纷病灶。

裁判说理要“打破天窗说亮话”。裁判文书是既要体现“铁的逻辑”,更需传递“暖的温度”。法官需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田间白话”,让胜败皆明、曲直可鉴。

中院班子成员、市管干部、专职督察员、各部门副职以上和下属事业单位副职以上人员,各业务部门员额法官、法官助理、法律事务助理在中院大法庭参会;各基层法院班子成员及干警在分会场以视频方式参会。(来源:太原中院)

编辑:温雅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