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广袤田野间高粱穗红似火,在风中摇曳生姿,勾勒出一幅绚丽的画卷。当下,正值高粱收获的关键期,山西长治市沁县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组织村民抢抓晴好天气,争分夺秒开展抢收作业,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忙碌与喜悦。
履带轰鸣抢收忙,多措并举保丰收。在晋汾高粱种植基地内,履带式收割机在泥泞田块中来回穿梭,一旁,几名工人手持工具,对收割机难以触及的边角地带进行人工收割,不放过任何一株成熟的高粱。抢收工作争分夺秒,后续烘干也紧锣密鼓地展开。这场“抢收-转运-烘干”无缝衔接的攻坚战,正为高粱丰收保驾护航。
近期,由于受持续降雨天气影响,给高粱收获带来严峻挑战。为最大限度降低天气影响,沁县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积极行动,科学调度,全力保障粮食颗粒归仓。在沁县南里镇寺家庄村,公司抓住降雨间歇的有利“窗口期”,迅速组织大型收割机下田作业,开足马力集中力量抢收,只见收割机在田间往来穿梭,收割、脱粒一气呵成,饱满的高粱粒从仓门倾泻而出,源源不断地被送进拉粮车。而南里村武志强就会驾驶着满载4000余斤的高粱车一天跑10趟左右将收获的高粱拉回公司进行晾晒烘干。
在基地指挥抢收的寺家庄村党支部村书记、村委主任赵国伟说:“今年我们寺家庄村种植高粱大约610亩,这两天趁天气晴好,抓紧收割,收割采用机械化作业,这台联合收割机每天能收割40亩左右,效率是人工的8倍以上,而且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颗粒归仓。”据了解,机械化收割不仅让效率实现质的飞跃,更在收获质量上完成突破,破碎率与抛洒率双双控制在较低水平,真正让粮食收获从“颗粒归仓”的基础需求,升级为“少损耗、高品质”的精细化目标。
同样忙碌的场景在新店镇上演,在峪口村种植大户梁耀德田地里,沉甸甸的高粱穗颗粒饱满、色泽红艳,随着机器驶过,一排排高粱被吞入“腹中”完成脱粒。看着即将归仓的高粱,梁耀德说:“如果依靠人工收割,得忙活大半个月,还可能遇上天气变化,现在公司统一协调了收割机,根据每块地的成熟度排好日程,我这些地,一两天就能全部收完。”
近年来,订单农业模式在高粱种植中广泛应用,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沁县,高粱种植采用订单式销售,今年全县种植基地是3.5万亩,目前抢收了1000吨,合同是一年一签,基本上稳定的种植户在1500户。为防止高粱因不及时收割而霉变发芽影响品质与订单销售,造成老百姓经济损失,公司的收割机抢收的同时,还雇佣其他农机公司或者合作社帮老百姓抢收,并且积极联系保险公司对部分受灾农户进行灾情损失认定,陆续开展保险理赔,确保老百姓利益最大化。
正在公司组织工人做好已收高粱的烘干与晾晒保障工作的秋收项目负责人张轩信心十足地说道:“在抢收期间,我们一天能从地里收回将近两百吨的高粱,由农用车转回公司后进行除杂、烘干,一个批次大概将近是三个小时,可以烘干40吨左右的粮食,水分从25%降到14%,这个就是成品粮,成品粮之后我们会销售给国内的各大酒企。”
高粱抢收忙,是金秋田野上最动人的乐章。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大战中,各乡镇种植户、基地负责人,公司人员都齐心协力,随着一车车满载着丰收喜悦的高粱运往公司,乡村振兴的画卷也在这一片片火红的田野间徐徐展开。(来源:沁县融媒体中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