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晋中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现场会在寿阳县如期举行。

马首农言农耕文化馆(王方超 摄)

当参会人员沿着307国道穿行于寿阳乡村,从福田谷寿星小镇的文化康养场景,到马首农言农耕文化馆的历史传承,到玉米产业研究院的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县路径,再到南燕竹村土地双层托管模式的降本增效……一个个鲜活案例、一组组亮眼数据,不仅展现着这座城市的转型活力,更解答了一个核心问题——寿阳何以在乡村振兴与土地综合整治领域创出特色、卓有成效?

答案,就藏在寿阳以实干破局、以创新赋能、以民生打底的三大实践中。

实干为笔 把“土地文章”写出新花样

“寿阳的乡村变化,全是实打实的硬功夫。”观摩途中,一位参会领导的评价,道出了寿阳成为全市现场会观摩点的关键。

土地整治实现“点石成金”。在松塔镇,曾经零散分布的“巴掌田”如今已成为千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穿梭,灌溉管网沿着田埂延伸。这片土地的蜕变,源于2021年获批的松塔镇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作为当时全省20个试点项目中晋中市唯一的项目,寿阳确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运作、金融支持、公众参与”的模式,聚力破解耕地碎片化、空间无序化、利用低效化、生态退化难题,用5270万元投资撬动1095公顷土地的系统性改造,不仅做了土地平整、生态修复的“基础题”,更做了产业植入、民生改善的“加分题”,实现由“单一整治”向“综合赋能”转变。

项目实施后,耕地量质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本底修复、土地盘活增效、产业融合赋能的“五位一体”农村发展新格局加速成型。郭村等11个村平整土地2493亩,解决耕地碎片化图斑156个,新开发耕地1225亩,增加粮食产能4.9万公斤;全镇盘活157户闲置宅基地,建成玉米烘干厂、醋厂、冷链仓储项目,带动30余人稳定就业,村集体年增收超30万元,成为全省率先完成、推进最快的国家级试点。

乡村环境迎来“焕新蝶变”(王方超 摄)

这样的变化,不止发生在松塔镇。寿阳以松塔试点为引领,2023年先行启动4个“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通过高标转产能、产能转投资、投资转收益的方式,探索“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涉及面积5500亩,新增1523亩、增收5000余万元。

乡村环境迎来“焕新蝶变”。近年来,寿阳县坚持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金钥匙”,持续迭代升级“三建三制三评”行动。三年间,全县累计整治“脏乱荒”问题3万余处,清理垃圾15.9万吨,完成4800余户卫生厕所改造,建成森林、水美、文旅乡村140个,540个村组、10.3万群众直接受益。如今走进寿阳乡村,洁净巷道绕青山,白墙黛瓦映良田,“村美、景美、人美”的画卷跃然眼前。

百里廊带呈现“串珠成链”。在环境治理的基础上,寿阳科学编制百里廊带总体规划和重点片区规划,以廊带交通线为纽带,突出生态涵养、农耕体验、休闲康养、文化旅游等系统化、差异化产业布局建设,串珠成链、连线成片,逐步实现从“单点示范”到“全域振兴”的跨越升级。

已建成的“文旅”“绿电”两条百里廊带,像彩色绸带串联起7个乡镇、43个村庄,成功打造32个景观节点、6个网红燃爆点、44个富民产业项目;正在谋划的“现代农业”主题廊带,进一步串联6个乡镇、31个村,拟建设30个产业项目,将实现乡村有机串联与乡镇全域覆盖,构建起“一廊带一特色、一节点一风景”的乡村振兴新格局,让廊带成为名副其实的“风景带”“产业带”“致富带”。

创新赋能 给“传统路径”装上新引擎

寿阳的实践之所以值得推广,更在于它跳出传统思维,用创新破解乡村振兴中的“老大难”问题,走出了“城乡融合、产村联动”的新路子。

土地利用有“小巧思”。土地“整治+产业”同步规划,松塔镇在生态修复基础上,打造芹松线“绿廊+步道”复合空间,建设“一带四区”旅居度假区,实现“整治一片、激活一方”;福田谷寿星小镇持续放大“中华福寿地”区域品牌影响力,打造集文化体验、教育培训、休闲运动、美食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项目落地后,旅游收入可达1500万元;平舒乡龙门河村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资源优势,对传统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同时整治周边撂荒地种植景观作物,让“古村落”与“新农业”形成互补;燕州小镇依托白马河的生态资源,建设水系步道、特色民宿、儿童乐园,同时配套发展观光采摘、农事体验项目,截至2025年三季度累计接待游客4万人次,旅游收入占全县A级景区总收入的50%,成为“农康旅融合”的标杆。

农业发展有“科技范”。寿阳破解农业发展的核心难题是“小农户如何对接大市场”。南燕竹镇南燕竹村的探索颇具代表性——作为土地“双层托管”寿阳模式的发源地,该村成功蹚出一条“支部引领、主体托管、院所赋能、农户参与、金融助力”的发展路径,越来越多的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土地集中连片生产和科技赋能,让玉米亩产提升20%以上,每亩成本降低120元,村民既能拿托管收益,又能外出务工“挣双薪”,户均增收5171元。该模式县域推广后,寿阳已托管耕地超51万亩。

“农康旅融合”加速发展(王方超 摄)

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寿阳县积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以农业领域智库、玉米产业研究院、玉米实验基地为抓手,搭建“一库一院三基地”科研矩阵,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为打造“华北有机旱作农业之芯”提供坚强智力保障。而今,覆盖18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智力网络已然成型,62名“马首农言”特聘专家扎根沃土,120余项科研项目落地生根,系统完备的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监测数据库建成投用,千年的旱作文明在科技赋能下重焕生机。

基层治理有“减负招”。作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全国观测点、省级示范点,及全省农村基层党建观测点,寿阳坚决扛牢“三点同建”使命,引深“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效年”行动,直面权责不对等、人手不足、经费短缺等问题,推出“三减三增”举措,在减职责、减负担、减流程的同时,充实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驻村工作队、到村工作大学生等力量。为乡镇平均上收90项职责事项,精简会议、文件、考核等超30%,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实现社保、医保等200余项服务“自助办、就近办”;为乡镇新增工作人员20名以上,将乡镇年运转经费提高至100万元以上(最高达190万元),真正让基层干部放开手脚、轻装前行,将智慧和汗水倾注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刀刃”上。

“双百”工程有“动力源”。寿阳县首创的一手抓项目、一手抓品牌,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四年累计实施项目46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亿元,争取品牌荣誉310项、各类资金42亿元,成功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国家储备林、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全省整县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县等品牌,为加速寿阳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民生打底 让“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现场观摩中,最打动人的不是数据多亮眼,而是老百姓的笑容多真切。

寿阳始终认为,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因此将“民生温度”作为一切工作的标尺,以“幸福寿阳”行动推进69项民生实事,目前已完成21项,按序推进48项。这些看得到、摸得着的具体行动,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

便民服务暖到心坎。针对农村出行难问题,推进寿羊线道路提升改造,硬化9个乡镇24条农村道路,其中20条已完工,解决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难题;公共服务方面,健身广场器材配建、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及老年食堂等项目有序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免费开展,切实减轻家庭负担。

富民增收多点开花。寿阳坚持就业优先和产业富民并重,构建多元化增收体系,夯实共同富裕基础。今年以来,新增城镇就业1712人,开展农村青年技能培训100人次,培训内容涵盖家政服务、电子商务、农机操作等,帮助87名农村青年实现就业;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扩大到163人,下沉到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助推农作物增产增收;实施“小贷惠农”政策,辖内涉农贷款余额突破85亿元,为农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农机补贴发放962.5万元,惠及1317户农户,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

一系列民生举措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王方超 摄)

特殊群体妥帖照顾。寿阳重点关注“一老一小”、残疾人、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资金及时发放,高龄老人津贴惠及5万余人次,残疾人技能培训、免费残疾评定等服务精准落地,上消化道健康筛查补贴完成100%,新生儿疾病筛查率100%,宗艾镇神武村及羊头崖乡韩赠村2个全市基层医保便民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政策“温度”正在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生活环境安全安心。食品安全保障已抽检440批次,农村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农民工欠薪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权益保障方面,县、乡、村三级共建立173个婚调工作室,家事调解志愿者团队达580人,法律援助案件高效办理,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4%。“网格融调”“三官一律”进网格等机制深化运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严密,平安寿阳的底色愈发明亮,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充实。

如今的寿阳,既有土地整治的“实践深度”,又有产业升级的“创新力度”,更有民生保障的“温暖厚度”。这场现场会的召开,不仅是对寿阳工作的肯定,更让“寿阳经验”从“单点示范”走向“全域推广”。

未来,寿阳将继续以“争当发展排头兵”的姿态,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县域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为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注入更多“寿阳动能”。(王方超)

编辑:尹琳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