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凝霜,秋意渐浓。然而,走进山西大同新荣区破鲁堡乡火石沟村现代设施农业项目基地,却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10座银白色日光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刚种下的西红柿苗嫩绿挺拔,草莓苗正舒展新叶,野生苦菜默默向下扎根。在智能温控系统的精心呵护下,这些幼苗正以蓬勃的姿态逆季生长。这个总投资达537万元,占地48.46亩的现代化农业项目,正以科技为笔,书写着“棚内幼苗绿,棚外秋收黄”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该项目采用整合政策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带动农户参与,形成集种植、采摘、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不仅为火石沟村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更成为民生改善的“金钥匙”。园区内6米宽机耕道与3米宽便道交织成网,配套水电设施直达每个大棚,40个就业岗位优先向本村及周边各村脱贫户开放。“每月3500余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正在整理草莓苗的脱贫户陈大姐算起幸福账。
作为项目核心,10座跨度13.5米、长80米的日光温室大棚堪称农业“黑科技”集合体。墙体采用四层优质驼绒芯棉被,保温性能媲美2.5~3米砖墙,配合蓄能水墙系统形成“生态温控舱”——白天吸收阳光转化为热能储存,夜间自动释放补充热量,确保棚内昼夜温差不超过5℃,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最适宜的温度。“这种设计能让草莓提前上市,西红柿亩产大幅增加,寒冬腊月也能为广大市民提供新鲜苦菜。”项目技术负责人指着温控屏介绍。
更令人瞩目的是园区内全流程智能化管理。自动控制系统集成保温、覆盖、遮阳、通风、灌溉、施肥、喷药等功能于一体,全面实现农业生产便捷化和管理高效化。“以前浇地要人工背水管跑半天,现在只需要控制机器就完成精准灌溉。”正在操作设备的村民王大哥笑着说。据测算,智能化管理使人工成本降低15%,水资源利用率提升30%。
站在园区外远眺,连片的大棚与错落的民居如同一幅美丽画卷徐徐展开。“项目建成收益后,村集体经济每年预计增收20万元,可帮助更多脱贫户家门口就业,吸引在外青年返乡创业,催生出电商服务站、农资超市等新业态,我们力争把火石沟村设施农业打造成为全区设施农业示范点,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引领带动更多现代设施农业在全区蓬勃发展。”火石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军满怀信心地说。(牛甜丽)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