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洒在山西运城市新绛县泉掌镇王守庄村的蔬菜大棚上,棚内西红柿挂满枝头,棚外运输车辆往来穿梭。这个有着“羊舌故里”之称的村庄,近年来攥紧产业发展、资源盘活、村企合作“三股劲”,让集体经济从“薄家底”变成“厚支撑”,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王守村蔬菜市场主打西红柿等产品(新绛县新闻中心供图)

“以前市场破破烂烂,一年给村里交不了几个钱,现在改造后干净又热闹,光发包收入就翻了近8倍!”提及村里的蔬菜市场,村会计王新中难掩笑意。

王守庄村曾因蔬菜市场设施陈旧,每年仅向村里集体缴纳4.5万元。去年,村里在新绛县农村经济事务中心的指导下,瞄准这一“痛点”,多方筹资140余万元升级改造蔬菜市场,如今市场入驻经营户20余家,主打西红柿、乳瓜等产品,年交易量突破1500万公斤,交易额达7500万元,仅市场发包一项就为集体增收33万元。

除了激活产业载体,盘活“沉睡”资源同样是增收关键。该村聚焦“三资”管理提质,通过多轮协商规范,成功收回多年遗留的307亩集体土地,重新规范租赁合同与承包价格,每年为集体新增收入11万余元,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村企合作则为集体经济注入了“新动能”。王守庄村引进山西瑞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种苗育苗基地,年推广优质种苗2000万株,带动全镇1万亩蔬菜大棚完成品种升级。2024年,双方再投50万元打造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开设劳动实践课堂,形成“企业有收益、集体有收成、农民有收入”的共赢格局。

老百姓在村公园内健身(新绛县新闻中心供图)

集体经济“鼓起来”,民生福祉跟着“实起来”。该村先后完成5条主大街柏油硬化,新装路灯120盏,投入40万元改造280户人畜吃水管网,110户实现“煤改电”,改厕全覆盖。他们在收回的4处闲置宅基地上,改建了停车场和小游园,村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村史编纂、村歌创作、廉政公园建设等文化举措同步推进,让“羊舌故里”既有经济实力,更有文化活力。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把集体经济这块‘蛋糕’做大,让村民共享更多发展红利。”王守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志杰表示,将持续聚焦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朝着“更有品质、更具魅力、更加宜居”的目标稳步前行。(卫世新)

编辑:温雅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