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长直乡鲁家坡村,崔钱钱、崔品品姐弟俩历经九年摸索,深耕金蝉养殖。他们不仅掌握了成熟的养殖技术,还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参与,将这一夏日常见的昆虫,变成了带动大家增收的“金疙瘩”。
走进鲁家坡村的金蝉养殖基地,成排的杨树枝繁叶茂,树身挂满蝉卵枝条,随风摇曳。随着夜幕降临,一只只金蝉陆续破土而出,崔钱钱和姐姐崔品品提着塑料桶、戴着头灯穿梭在树丛间,忙着采收。为提高效率,他们在树干一米高处缠绕透明胶带,让金蝉爬至此处时因抓不牢而滑落,便于收集。
“我们养殖的金蝉是模仿野生环境培育的,成活率较高。”崔钱钱介绍,每年入伏后,成虫飞蝉产卵于树枝,待树枝枯萎后将其采集保存,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来年6月再挂出枝条。蝉卵孵化后落入地下,吸附在树根处生长2至3年,便可出土成虫,形成循环养殖的模式。
金蝉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其蝉壳还是传统中药。凭借科学管护,姐弟俩养殖的金蝉外壳薄、肉质鲜嫩,深受市场欢迎,每天都被食客预订一空。他们还以每只1元的价格收购村民采收的野生金蝉,通过直播等渠道销售,既增加了村民收入,也拓宽了自身销路。
“七月初开始出土,到八月中旬基本结束,一亩地能出八千到一万只,零售价1.2元一只,十亩地年收入能有八万到十万。”崔钱钱算起收益账,满脸笑意。九年时间里,姐弟俩从零基础起步,逐步掌握了种树选种、蝉卵孵化、田间管理到采收销售的全流程技术。在他们看来,养殖的关键在于勤奋:“树长得越旺,金蝉成活率越高、出土越多,所以必须精心给树施肥除草。”
如今,金蝉养殖让姐弟俩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从泥土里钻出来的“金疙瘩”,不仅鼓了他们的钱袋子,还带着乡邻们一起尝到了甜头,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增收好门路。(安珍珍 齐晓庆 郭炳凯)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