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晋中信息学院“淬力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晋中市太谷区阳邑乡、小白乡、范村镇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在历史文脉中探寻根基,在产业实践中感受活力,在入户陪伴中传递温暖,让青春在基层淬炼成长,全方位解锁乡村振兴的密码。
乡韵厚土间,解码振兴密码
“每颗豆子都藏着土地的记忆。”在阳邑村三农论坛会址的展览室里,一幅由各色豆粒拼缀而成的粮食作物地图,让志愿者们驻足良久。地图上,北国小麦、南疆水稻、山区茶丛、平原棉田等作物分布清晰可见,每一粒豆子都凝结着农人对土地的深情。“这不仅是一幅地图,更是粮食安全的生动教材。”团队成员王同学说,通过这幅作品,大家对乡村振兴战略中“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有了更鲜活地理解。
随后,团队走进杜润生故居。斑驳的墙壁上,“鞠躬尽瘁”四字牌匾格外醒目。讲解员介绍,这位农村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一生致力于探索农村发展道路,从推动土地承包责任制破冰,到擘画农村现代化蓝图,其手稿、藏书等史料静静陈列在玻璃展柜中。“泛黄的纸页里,是改革者的赤子之心。”志愿者们轻抚展柜,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扎根历史汲取养分,更要紧跟时代开拓创新。
促进团成员参观三农论坛(李奥兵 摄)
“采摘要挑颜色匀净、表皮无磕碰的,这样才能保证品质。”在东炉村的番茄大棚里,村民李阿姨一边示范采摘技巧,一边向志愿者们讲解。藤蔓间,饱满的番茄如红宝石般缀满枝头,志愿者们学着捏住果蒂轻转,不一会儿便收获满满,却也直呼“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东炉村的番茄产业已形成完整链条:从大棚种植、分拣包装到冷链运输,环节紧密衔接。据介绍,这里的番茄亩产可达2万斤,以每斤3元的价格远销广东、云南、陕西等地。“一年下来,光种番茄就能收入6万元,供娃读书、翻新房子都靠它。”正在分拣番茄的村民笑着说。看着满载“东炉鲜品”的冷链车驶向远方,志愿者们真切感受到产业兴旺给乡村带来的活力。
志愿者在分拣西红柿(李奥兵 摄)
“豆类缠枣根能肥田,玉米伴生能固土,这是老祖宗的共生智慧。”在小白乡万亩枣林里,白发老农蹲在豆苗旁,向志愿者们讲解生态种植的门道。老人一边调配苦参碱生物农药,一边念叨:“种地得守着绿色底线,再加上科技,才能长出好果子。”
志愿者在观察葡萄种植情况(李奥兵 摄)
小白乡的“农旅融合”实践让志愿者们眼前一亮:葡萄藤下晶莹欲滴的果粒、枣林间藏着的蟠枣与壶瓶枣、百香果散发的清香、月季花海与黑花生田相映成趣……观光车穿梭其间,构成一幅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交织的新图景。“这里不仅种出了好果子,更走出了新路子。”团队成员说,一天调研下来,裤脚沾泥、衣衫浸汗,却更懂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意。
乡野岁月里,用陪伴传递温暖
在范村镇,17名志愿者通过入户探访12户村民、8小时深度交流及30余项务实帮扶,将温暖注入乡野日常。
“吱呀”一声,岳二青爷爷家那扇褪色30余年的木门被轻轻叩开。74岁的岳爷爷正坐在竹椅上打盹,见是志愿者,他颤巍巍起身招呼进屋。屋内,72岁的老伴正收拾着用了几十年的老式灶台,老两口守着几亩耕地,子女在30公里外的县城打拼,年均返乡不足5次。因双双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两人每天要服用多种药物,日常头疼脑热时便相互照应着喂药。
听着老人讲述过往,志愿者们放下记录本,用1个多小时擦净墙角积灰、归置院中杂物。原本略显凌乱的屋子渐渐亮堂起来,阳光透过窗棂,在锃亮的桌角跳跃。“看着你们,就像孩子们回家了。”离别时,岳爷爷拄着拐杖送了100余米,反复念叨着“好久没这么热闹了,下次一定来”。
志愿者为五保户老人岳二青打扫房间(李奥兵 摄)
范爷爷的脊背像被秋风压弯的稻穗,每走一步都要扶着墙根缓缓挪动。志愿者跟着他进院时,只见屋内堆着12捆整齐的塑料瓶,一张用了多年的木板床、一个掉漆的老式木箱便是全部家当。“19岁就成这样了,疼得厉害就嚼片止痛片,熬熬就过去了。”老人枯瘦的手摩挲着膝盖,声音沙哑却平静。
志愿者帮忙铺床单时,发现枕套上缝着蓝、灰、碎花等不同颜色的补丁,针脚密如小米粒。“这还是我老妈帮我缝的,丑是丑,暖和。”范爷爷笑起来,眼角皱纹堆成沟壑,眼里却亮着光。这股执拗的认真,让志愿者们红了眼眶。
志愿者在给范爷爷铺床单(李奥兵 摄)
“爷爷奶奶,那边的古建筑叫什么呀?”志愿者的询问打破村口宁静。坐在老槐树下的老人指着远处青瓦飞檐:“那是圆智寺,始建于唐代,墙根的青苔长了几十年,里头的老钟重300余斤,敲响时方圆2公里都能听见。”
老人们讲起寺里的28尊石雕、门前那棵树龄超数百年的古柏,话语朴实却透着对土地的深情。此次入户调研覆盖全村6个村民小组,收集有效信息53条,没有预设环节,只是老槐树下的日常闲聊,却在朴实话语、会心点头与眼神互动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志愿者们陪老人聊天(李奥兵 摄)
离别时,老人硬塞的自家种的水果、身后“下次再来”的呼喊,让志愿者们懂得:温暖从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调电视时多问的那句“清楚了吗”,是扫完院子后陪他们坐在门槛上,把春种秋收的琐事再唠一遍。这些沾着烟火气的琐碎,才是乡野间最动人的回响,也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帮扶,更需精神陪伴的深层意义。(李奥兵)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