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有没有遇到难题”“与高校沟通得咋样”“资金这块有压力没”……这是山西大同天镇县人社服务专班在该县绿源渔业有限公司开展定期服务的缩影。

近年来,天镇县将设施渔业纳入乡村振兴重点产业,规划建设“渔业产业示范园”,计划配套冷链物流中心、预制菜加工基地,构建从“鱼塘”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今年年初,该县人社局组建服务专班,深入绿源渔业开展“一对一”蹲点帮扶,精准对接绿源渔业发展需求,通过技术赋能、人才培育、机制创新等多维发力,以“人社温度”激活设施渔业“一池春水”,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据服务专班负责人介绍,针对企业技术升级需求,技能人才短缺、资金困难等问题,专班先后牵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搭建了“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并为该企业量身定制了“渔业技工培训计划”,今年计划培养本地专业养殖员20名,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同时,专班还协调金融机构推出低息贷款,构建起“政策+技术+资金”的立体化服务矩阵。

在该县人社服务专班推动下,绿源渔业率先建成“陆基循环水+鱼菜共生”生态养殖基地。恒温养殖环境中,鲈鱼、罗非鱼等品种生长周期缩短30%,尾水经微生物处理系统转化为有机营养液,直接灌溉水培蔬菜,形成“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绿色闭环。更通过产业升级拓宽就业渠道——现代化养殖基地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设备维护员、质量检测员等新岗位,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目前,通过“基地+农户”联动模式,绿源渔业已吸纳本地就业6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占比45%,人均月收入较传统务农提升60%。2025年二期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就业岗位200个,带动超百户家庭实现“离土不离乡”的稳定增收。

从技术“输血”到产业“造血”,从单个企业赋能到全产业链培育,该县正以人社服务的“精准滴灌”,激活设施渔业的“蓝色引擎”。当现代科技与传统渔业碰撞出创新火花,当产业振兴与民生改善奏响协同乐章,一幅“渔光跃动、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晋北大地徐徐展开。(师小淦)

编辑:温雅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