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17日消息(记者郭振丹)“十四五”以来,徐汇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台阶,预计突破4000亿元,总量居中心城区第一;民生投入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一番,约21万户居民在“三旧”变“三新”中受益。
10月16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新闻发布会徐汇专场上,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用一组组扎实数据展示了徐汇区这五年的蜕变。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郭振丹 摄)
连跨两个千亿台阶 以科创定义发展路径
“十四五”期间,徐汇区以科创街区和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为抓手,发挥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枢纽作用,畅通“转化—孵化—产业化”路径,让高校院所的“硬科技”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软实力”。
当前,徐汇区已建设区级高质量孵化器20家,其中市级高质量孵化器3家,占全市总量的四分之一。作为徐汇区第一梯队的高质量孵化器,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落地企业超60家,其中40家已推出产品。

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运营负责人(央广网记者 郭振丹 摄)
语核科技是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第一批入驻企业,孵化器不仅在企业早期阶段提供免租金等扶持,还帮助企业推荐客户、打磨项目,“这对于我们这种资金不够、方向不明的初创企业非常重要。”语核科技创始人兼CEO翟星吉表示,在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提供的创业营、创业公开课等帮助下,企业逐步明确了“服务制造业的售前数字员工”这一产品方向。目前语核科技已获得上海仪电等20多家客户的订单,营业收入从2023年的不足10万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约1000万元,成功实现商业化破局。
“十四五”以来,徐汇全区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1500余家、大模型企业755家,62个备案大模型数量占全市61%,人工智能产业总产出达千亿元规模。“面向‘十五五’,徐汇区将积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坚定紧抓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式增长的历史机遇,加快从‘科技大区’向‘科创强区’迈进。”徐汇区副区长陈勇说道。
惠及21万户居民 以民生衡量价值标尺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徐汇区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曹立强介绍,徐汇现有各类住宅小区985个,老旧小区占3/4。“区委区政府下决心推进‘三旧’变‘三新’民心工程,就是努力让老旧住房穿新衣、老旧小区换新颜、老旧小区居民过上新生活。”
宛南六村作为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老式住宅小区,曾面临房屋外墙高坠、违法搭建、飞线充电等诸多安全隐患,以及机动车车位少、非机动车充电难、垃圾厢房臭味大等问题,小区管理类投诉率一度高达15%。而今,通过徐汇“十四五”期间大力开展的“三旧”变“三新”民心工程,小区43个单元楼道实现加梯“全覆盖”,房屋和设施面貌焕然一新。近期,在亚洲城市更新奖评选中,宛南六村更是荣获老旧小区改造金奖。

更新后的宛南六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像宛南六村这样的城市更新案例还有很多。“十四五”以来,徐汇完成旧住房综合修缮1150万平方米,总量为“十三五”的2.7倍,覆盖近400个老旧小区,18万户居民因此得益。通过大力实施“三旧”变“三新”民心工程,约21万户居民实实在在受益;零星旧改、小梁薄板房屋总体“清零”,完成旧改征收54.4万平方米,东安一二村、长桥新村、张家弄等27个地块的9877户居民搬进新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徐汇区还拥有4.4平方公里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承载着上海的城市肌理和文化记忆。为此,徐汇区坚持全覆盖规划研究、保护式设计方案、针灸式实施更新,对不同类型房屋,分类施策,既留住历史文脉,也留住人间烟火。五年来,风貌区内开展修缮、旧改等超10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近2万户。
“展望‘十五五’,徐汇区将干字当头、奋力一跳,打造经济实力更加雄厚、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策源功能更加强劲、人文魅力更加彰显、群众生活更加美好、城区治理更加高效的‘创新徐汇、品质城区’,努力成为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引领示范区。”曹立强说道。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