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4月19日消息(记者冯丽 见习记者何智康)4月18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迎来35岁生日。从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的制度破冰,到国际一流科学城的创新裂变,从金融要素市场的万商云集,到百万青年英才的逐梦热土,上海浦东以“敢闯敢试”的基因,不断刷新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高度。
制度型创新:打造开放新高地
“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王牌。浦东的使命,从来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为中国发展闯新路。”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在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推进会上的一席话,道出了浦东35年改革的核心逻辑。
远看上海浦东新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临港新片区,一场关于数据跨境流动的“压力测试”正悄然进行。2024年,上海自贸区发布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率先在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打通跨境数据流动通道。全球领先的医药企业丹纳赫旗下徕卡显微系统,正是受益者之一。其上海金桥研发生产基地通过“白名单”机制,实现了病理数据跨境高效传输,使60%的业务实现本土化闭环。
“制度创新让技术要素流动更自由,这是浦东给予跨国企业最珍贵的礼物。”丹纳赫全球副总裁、中国区集团总裁彭阳感慨,“我们将勇担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同行者’与‘传译者’的角色。”
全国首张融合业态综合许可证、建设用地按规划期总量管控、公园绿地不纳入用地规模管理……五年来,浦东引领区、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等各项重大国家战略完成率超91%。一批重要改革任务取得新成效,一批首创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顺利落地,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高水平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记者从大会现场了解到,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未来浦东将在花木保利浦开金融中心打造综合型企业出海服务平台,集聚超8000家中外金融机构以及3000家法律、会计审计、咨询调查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走出去一站式解决方案。力争到“十五五”期末,培育400家出海先锋企业、100家出海企业总部。
金融科创双引擎:打造高质量发展内核
在张江科学城的“张江论剑”科创沙龙上,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话令人心潮澎湃: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着全球首个开源实体训练场,再鼎医药发布两款本土原研抗癌新药,建设银行推出技术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俯瞰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光源”(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浦东新区科协主席丁健表示,2015年全年获批的国产1类新药只有4个,2024年创新药获批数量已经激增至37个,全球首发占比10年飙升近10倍,多年的发展让张江药谷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
金融与科创的“双螺旋”,是浦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浦东新区汇聚了13家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为3800余家中外资金融机构提供全覆盖金融服务。
硬核科技的密度决定城市的高度。浦东布局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李政道研究所、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等顶尖机构扎堆,形成全球最大光子科学设施群。同时,打通全国首例CAR-T细胞治疗药品跨境运输使用路径,让中国方案惠及全球患者。
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 “潮涌东方,光启未来”光影展演(央广网见习记者 何智康 摄)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更显“群星璀璨”。沐曦集成电路研发出首颗国产通用GPU芯片,金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里程突破百万公里,浦东以“一赛道一平台”的精准布局,剑指世界级产业集群。
百万空间筑巢引凤:青春浦东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人才是浦东最珍贵的资源。”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才工作局局长戚玉霞介绍,未来浦东将推出100万方低租金青年公寓和100万方低租金创业空间,简称“两个100万方”,为青年人才提供从0到1、从1到N的全流程支持,全力打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首站”和筑梦、寻梦、圆梦的热土。
上海张江双子塔(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政策红利的释放,吸引全球青年英才近悦远来。通过“明珠计划”,高层次人才可享受户籍、医疗、子女教育等专项服务;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与高校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年均为产业输送万名专业人才。
从创业启动的资金支持,到科创研发的专业服务对接,再到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戚玉霞表示,“我们聚焦青年人才最关心的痛点,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让每一个创新梦想都能在浦东找到落地生根的土壤。”
浦东应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站在35周年的新起点,浦东以“排头兵”之姿,向世界宣告:“来浦东,让世界看到你!”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