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沙11月26日消息(记者郑晓蔚 何智康)当千年湖湘文物遇上当代新东方美学,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视”就此展开。由湖南省博物馆携手艺术家叶锦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建毛联袂打造,上海颐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对视——湖湘文化与叶锦添新东方美学的时空重构”展(以下简称“对视”展),自2025年6月28日启幕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超35万人次。原定于11月16日闭幕的展览,也因公众高涨的文化热情延期至12月14日。

“对视”展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这场文博界的“重量级”展览,不仅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更凝聚着大量幕后工作者的心血。“那么多幕后工作者默默付出,只为呈现一个能让大家‘照见自我’的展览,相比之下,我的名字理应排在这些名字之后,藏在更深处。”展览出品人马莉莉谈及鸣谢墙的细节时,话语间满是对团队的敬意。而在这份坚守与付出中,湖南省博物馆国际交流部副研究馆员、“对视”展项目执行谢颖,正是串联起各方力量的关键人物。

近日,她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感慨:“这种跨界合作模式能更好地活化博物馆资源,拓宽国际视野,让我们的文物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循着她的讲述,展览背后的协调难题与执行细节被一一揭开,文物“活起来”展览“火起来”的密码也逐渐清晰。

跨界磨合: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筑牢根基

展览核心意义的首要落点,便是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当代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将马王堆汉墓文物、战国帛画与叶锦添为《赤壁》设计的烈焰战船、液态人工智能手臂等当代艺术作品并置,在碰撞中引发新的思考,这一创新理念的成功落地,始于多方团队的精进磨合。

央广网记者:“对视”展览实现了湖湘文化与当代艺术的跨界融合,这类创新展览在项目启动阶段往往面临不少协调难题。作为项目执行,您最初接触这个策展理念时,最核心的挑战是什么?团队又是如何克服的?

谢颖:段晓明馆长、叶锦添老师以及李建毛教授在策划这一选题时曾提到,这个创意虽然能激发创新火花,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挑战。对我们执行层面而言,首要任务是将叶老师和李建毛教授的想法落到实处。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团队磨合。大家都知道,叶老师本身是跨界身份,所以此次展览集结了多个不同背景的团队参与。这些团队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惯性,如何协调各方实现“1+1>2”的效果,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这需要前期大量沟通,更需要彼此的理解与包容。很重要的一点是,展览主创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全力想把展览做到最好——我们都格外珍惜这次跨界合作的机会,即便过程中存在困难,也始终全力以赴。

央广网记者:展览涉及文物借展、艺术装置搭建、技术设备调试等多个环节,而叶锦添团队的艺术呈现又有个性化需求。在您的执行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协调场景是什么?最终又是如何达成?

谢颖:确实,此次展览启用了众多国宝级文物。其中既有我馆馆藏文物,也有部分从库房中精心挑选、首次公开展出的珍品,同时我们还向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张家界市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所等单位商借了不少重要文物。因此,文物保护始终是我们的首要考量。

叶锦添在“对视”展(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与叶老师之前执行的当代艺术展在要求上有很大不同。我们在文物运输、布展设置等方面都划定了明确的“红线”。双方沟通非常顺畅,叶老师本人也十分敬重博物馆的展陈规范。我们共同优化呈现方案,最终达成了理想的展览效果。

细节打磨:构建沉浸式对话场域

打破被动观看模式,引导观众与展览深度“对视”,是展览的另一核心意义。团队运用水、火、土元素构建“镜界”,打造十大叙事章节,并利用数字投影和互动戏剧,营造开放、可感知的沉浸式空间,而这一切都藏在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中。

央广网记者:所谓“细节决定成败”,项目执行过程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细节?

谢颖:展览中有一件极具分量的文物——曾国藩曾穿过的铠甲。它由盔帽、上下身甲以及弓箭插袋等四个部分组成,这次是首次完整展出。作为湖湘文化代表性人物的遗物,大家都对它充满期待,我们也希望能以最佳状态呈现。但这件文物不仅珍贵,尺寸还很大,给展陈支架的设计带来了极大挑战。

曾国藩穿过的铠甲(央广网记者 何智康 摄)

我们前后为它设计了四套支架方案,开展前甚至考虑过平放陈列以降低难度。但策展人坚持认为,这样一件重要文物应当让观众全面领略其风采。于是我们在最后时刻仍未放弃,最终确定了完美的支架方案,将它立式陈列。从观众反馈来看,这个呈现效果确实令人震撼。

模式创新:拓展文明交流视野

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为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动能,是展览的深层价值所在。作为一次成功的跨界合作,其模式和理念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提供了示例,而这也契合了谢颖长期深耕文博国际交流领域的工作方向。

央广网记者:您长期从事文博国际交流工作,相较于湖南省博物馆以往的传统文物展,“对视”展在内容设计和呈现形式上,是否融入了更多国际传播的考量?

谢颖:湖南省博物馆在国际展览方面一直秉持开放态度,非常希望与国际团队、设计师及策展人合作。2023年,我们就与国际知名艺术家合作推出了“神游”展览,以我馆重点文物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扩大了国际传播影响力。

2024年,我们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的汪悦进教授团队合作,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尝试以数字化方式全新阐释马王堆文化,不仅获得了多个国际奖项,观众反响也十分热烈。这种合作模式能更好地盘活馆藏资源,拓宽国际视野,让我们的文物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央广网记者:这种“文物+国际知名艺术家”的模式,是否为湖湘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路径?也是博物馆接下来希望持续探索的方向吗?

谢颖:当然。除了刚才提到的两个展览,2024年我们还与德国波恩当代艺术馆合作,在当地推出了马王堆出土文物与当代艺术结合的展览,受到了当地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这种模式为观众提供了全新视角——从当代艺术切入理解马王堆文化,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和文化联结,是我们会继续深耕的方向。

观众聆听志愿者的讲解(央广网记者 何智康 摄)

精神内核:启发个人内在探索与文化共鸣

展览强调“照见自我”,不提供单向解读,而是通过充满象征与诗意的场景,引导观众审视自身与历史、文化、生命本质的关系,这一核心意义恰是展览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央广网记者:“对视”展12月14日就将闭幕,在您看来,这个展览最想向大众传递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普通观众能从中收获哪些超越“看文物”的体验?

谢颖:我们最想传递的核心价值是:文物不会因历史积淀和时间流逝而失去魅力,相反,在不同时代它会被赋予新的阐释,持续为后人提供精神滋养、力量与心灵疗愈。

观众走进展厅,收获可能是多元的:或许像叶(锦添)老师那样从文物中获取设计灵感;或许因文物联想到童年看过的某部电影,从而获得情感慰藉。叶老师就曾说过,他小时候看马王堆文物图册,便对湖湘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希望我们的文物能成为启迪智慧、传递力量的载体。

编辑:何智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