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1月22日消息(记者林馥榆)金山区地处杭州湾畔,是上海的西南门户,既是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也是乡村振兴先行区。

“十四五”以来,金山以“转型新发展塑造新形象”为主线,着力撕掉“化工即污染”“农业即落后”“远郊即末梢”的旧标签,努力打造现代化转型新高地、“三个百里”上海后花园,走出了一条以产业转型为核心统筹空间转型和治理转型的新路子,转型塑形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环境美”到“生活美” 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创新发展之路

近年来,金山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十四五”期间,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金山区扎实推进示范村和洁美宅基建设,累计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3个,“两个示范村”创建率连续3年位列全市第一,全区共建成“洁美宅基户”64552户,覆盖率超过91%。推动乡村实现从“环境美”到“生活美”的全面蜕变,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漕泾镇水库村(央广网记者 林馥榆 摄)

在漕泾镇水库村,41条河道和70多座小岛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卷。这里面积3.66平方公里,其中40%是水域,被誉为“东方羊角村”。

2018年,漕泾镇水库村被列为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单位之一,这给长期顶着薄弱村帽子的水库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激活水乡生态优势,水库村拆坝、建桥,以23座桥梁把全村水系全部打通;疏浚河道、清除淤泥、种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水体透明度可达80厘米。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水库村以水带景规划形成“北园、中岛、南田”的空间结构,中片区以“水岛”为基本单元分散布置旅游生活功能,通过核心区河道综合提升、保留宅基地房屋更新改造等全域展现水乡生态之美。

除了生态环境改善,产业赋能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水库村264亩的“酷岛”理想村建设,将闲置资源转化为精品民宿、水上运动基地等数十个子项目集成的乡村产业群落,“水文化”与“潮文化”融合,为区域引流。项目还引入19名青年设计者、运营者、创业者。一群年轻人不约而同来到水库村建设“造梦营”,参与漕泾郊野公园设计建造,将乡村美学与自然生态融合。

2024年8月,中国首个全域全场景数字游民国际村在这里正式开村。数字游民们将悠闲宜人的田园乡居和现代的工作方式相结合。截至目前,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已接待上百位数字游民。AI工程师、全球旅居设计师、导演编剧、跨境电商、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些数字游民的到来给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

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央广网记者林馥榆摄)

今年3月,上海漕泾“水窠里·大学村”正式开村,搭建“学术实践+在地创新”的开放式平台,吸引集聚青年人才入乡发展。通过与高校合作,推出首批5条研学线路以及8堂实践教学课程,把思政教育“小课堂”搬出教室,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从‘薄弱村’到如今‘金窠里’,水库村的蜕变正是金山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金山区漕泾镇党委书记王咏梅说。

“科技创新让农业更强,绿色生态让农村更美,产业融合让农民更富。”金山区常务副区长邱运理表示,以此为根基,全面落实“三个百里”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超大城市郊区的乡村振兴之路,努力让农村焕发新的活力、让农业成为靓丽的名片、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从“化工独大”到“多元创新” 全方位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作为上海的制造业大区,金山区着力克服化工产业周期性影响,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十四五”期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人均GDP达到2.15万美元。

“转型”成为金山发展的关键词。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作为上海石化、上海化工区配套产业园区,自2002年起进行开发、建设,初步形成了节能环保、绿色材料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与节能环保、绿色材料和生物医药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相辅相成的“3+1”现代产业体系。

中天科盛成功突破“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原材料”这一高端原材料“卡脖子”的问题(央广网记者林馥榆摄)

在碳谷绿湾产业园,中天科盛的转型故事堪称典范。这家成立于1982年的企业,最初为上海石化做包装配套,如今已转身深耕高端新材料领域。它研发的环保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TPU)高端车漆膜,可替代汽车喷漆环节,从源头上减少VOCs排放。同时,这项技术还突破了国际垄断,实现了国产化,使企业产值近乎翻番。“转型发展中,我们一门心思搞科技创新,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优势产品的持续开发和创新升级能力。可喜的是,企业一举突破了‘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原材料’这一高端原材料‘卡脖子’的问题,填补了国内此类材料技术空白。”中天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盛说。

而上海甘田光学材料有限公司则在新材料领域展现了创新实力。该公司在全球首次实现光致变色玻璃的工业化生产。其自主研发的光致变色材料及其生产的变色眼镜片(变色树脂、涂膜),已占据了80%的国内市场。日前,甘田光学总投资2.8亿元的新项目已进入竣工倒计时,预计2026年年中实现投产。项目建成后,将年产1000万副功能镜片及5000吨光学树脂功能胶片。

上海甘田光学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卓演示企业自主研发的光致变色材料(央广网记者林馥榆摄)

近年来,金山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此来统筹空间转型和治理转型。总的思路是聚焦“1+4+3”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大中小三重产业结构,推进发展动能转换。

由“被动转”到“主动转”、由“局部转”到“全面转”、由“战术转”到“战略转”,金山区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金山区委书记刘健表示,面向“十五五”,金山区将锚定“两区一堡”战略定位,进一步深化落实“南北转型”战略要求,紧扣“转型攻坚增质效聚势育新提能级”,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力、要素支撑力、城市软实力,努力打造成为上海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后花园、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

编辑:何智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