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1月20日消息(记者郑晓蔚)崇明区是上海发展的生态战略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先行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的主战场。“十四五”以来,崇明区坚持生态立岛不动摇,大力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奋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新名片、长江绿色发展新标杆。从陈家镇的光伏板之下,到庙镇的河岸之畔,从飞驰的轨交建设现场到田间地头的新鲜果蔬,这座迈向世界级的生态岛,正用一个个鲜活的实践点位,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生态与科技交融,“水岸经济” 焕发新生
陈家镇璞叶小镇的渔光互补示范工程,是崇明生态与科技交融的典范。站在瞭望台上,一望无际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板下的水域中,鲈鱼、甲鱼、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自在生长,形成 “地面种植、水下养殖、空中发电” 的立体生态模式。“原本预测发电量会超发 8%,没想到实际超发了18%,这都得益于崇明优良的空气质量。” 上海城市电力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振华的话语中满是欣喜。这项全市最大的渔光互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5.6万吨,既守护了生态,又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着眼 “十五五”,璞叶小镇还将规划建设科普教育、生活康养、果蔬农业三大示范区,预计2027年底完成全部产业布局,让现代农业的绿色畅想在崇明落地生根。

陈家镇璞叶小镇一望无际的光伏发电板(央广网记者 郑晓蔚 摄)
水系发达的崇明,正让“水岸经济” 焕发新生。庙镇南横引河畔的M515文创产业园,如今已是岛上必打卡的 “塞纳河畔”。今年国庆假期,这里吸引游客超 15 万人次,实现了从 “工业锈带” 到 “生活秀带” 的华丽转身。老厂房与现代艺术装置相映成趣,草坪露营、水上划桨板、咖啡品鉴、星空观测等多元体验,构成了 “自然+文创+跨界体验” 的复合模式。农耕体验馆里的乡土气息、国风茶饮的清雅韵味、艺术便利店的潮流创意,在这里交织成独特的消费场景,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庙镇南横引河畔的M515文创产业园成网红打卡地(央广网记者 郑晓蔚 摄)
交通先行,为生态经济铺就畅通脉络
交通先行,为生态经济铺就畅通脉络。轨道交通22号线和沪渝蓉高铁的相继推进,正大幅拉近崇明与外界的距离,让崇明人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据悉,轨交22号线即轨交崇明线预计在2026年底能够开通试运营,届时从崇明东滩坐地铁出发到浦东金桥大概30分钟,经过地铁转换以后,可以在1个小时左右到达市中心人民广场。沪渝蓉高铁按照计划在2029年建成运营,届时从崇明城桥乘坐高铁出发,大概需要20分钟可抵达宝山站,大概需要40分钟可以到达虹桥站。
内外联通的交通网络,不仅让市民游客往来更便捷,更让“崇明鲜品” 的流通效率大幅提升,为绿色农产品 “带着露水出岛” 提供了有力支撑。

崇明区委书记李峻介绍崇明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央广网记者 郑晓蔚 摄)
“十四五” 收官之年,亦是崇明生态岛建设24周年。如今的崇明,已收获中国天然氧吧、国际湿地城市等多项荣誉,东滩候鸟栖息地成为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入选首批国家 “和美海岛”。“崇明坚持生态立岛不动摇,有底气、有信心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先行者,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过去五年,我们荣获‘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在内的多项荣誉,这是对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度认可,也对我们拓宽生态优势价值实现路径提供了经验启示。”19日上午,崇明区委书记李峻在市政府“十四五”发展成果新闻发布会(崇明专场)上的铿锵话语,彰显着持续深化生态实践的决心。从璞叶小镇的科技赋能到 M515 的文创活力,从便捷交通到优质农品,崇明正以多点突破、全域发力的态势,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