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1月18日消息(记者唐奇云)河蟹产业凭借全国性优质水域资源与“苗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物流销售”完整产业链,已成为推动多地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据预计,2025年中国河蟹养殖产量约达90万吨,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为推动全国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11月12日至16日,2025年上海海洋大学蟹文化节暨全国河蟹大赛青浦行活动在沪举行。
活动期间,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发布了《2025年度长三角河蟹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科学反映了长三角地区河蟹产业发展状况,总结了长三角地区河蟹产业在产业驱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品牌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为长三角河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查找薄弱点、寻找创新点、找准发力点。

本文图片: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根据白皮书分析,2018年至2024年,河蟹产业重心向东北方向小幅偏移,其原因是辽宁河蟹产业市场需求增加、养殖技术进步及养殖环境改善,同时黑龙江、吉林、天津等省市河蟹产业发展明显。尽管如此,长三角地区依旧是河蟹产业重镇,占据全国河蟹产量半壁江山以上。
白皮书对长三角河蟹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加强分工合作,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建立“长三角大闸蟹”一体化产业链;利用科技人才优势,加强核心科技和前沿技术研究,建立“长三角大闸蟹”创新型示范区;加强“长三角大闸蟹”在地化体验区建设、加强“长三角大闸蟹”品牌化国际化建设、加强“长三角大闸蟹”蟹文化共同体建设等等。
“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升温,长三角地区高温天气数有逐年增加趋势。”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首席专家王成辉表示,高温天气对河蟹生长会造成不利影响,包括育肥困难、河蟹上市延后等。“高温会加速‘南蟹北养’步伐,黄河流域河蟹养殖带会进一步拓展,与长三角形成较为明显的产业互补。”
为了更好地推进长三角地区河蟹产业地方品牌建设,白皮书首次尝试设计了河蟹品牌价值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分别是产品品质价值、科技创新价值、市场经济价值、社会贡献价值、文旅经济价值,其下又有10个二级指标,在收集各地方河蟹品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指标赋值打分,对长三角地区河蟹品牌价值进行排名。

活动期间,中国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青浦举行。?浦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与上海海洋?学?产与?命学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中华绒螯蟹等养殖对象的良种选育、高质量苗种培育、绿色养成示范、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青浦区水资源丰富,全区有1945条河流,上海21个天然湖泊汇聚于此。丰富水资源和优质的水质条件,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在海洋大学教授团队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引进中华绒螯蟹‘江海21’新品种,在2023年建成了上海市首家中华绒螯蟹市级良种场,开展优质蟹种生产和成蟹绿色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青浦区水产推广站站长苏明说道。
据介绍,该良种场的种源培育技术与苗种已推广至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促进上海河蟹的种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进一步提升上海河蟹种源产业的质量和影响。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