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29日消息 重阳节前夕,浦东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门厅里,8岁的浩浩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为祖父佩戴茱萸贴纸。这个穿越千年的传统习俗,此刻在祖孙相视一笑中焕发新生。

今年重阳节,恰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新部署,上海以此为契机,开展覆盖全市的“我们的节日·重阳”文明实践,让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在超大城市上海的肌理中深深扎根。

文明实践,让传统节日“活”起来

“以前总觉得重阳节是老年人的节日,没想到可以这么有趣。”在浦东新区“九九传善·文明暖秋”游园会上,带着孩子前来参加活动的李女士感慨。她手中的集章卡,正引导着祖孙三代完成一个个暖心任务。

“九九传善·文明暖秋”游园会上祖孙二人共写“福”(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这种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的模式,正是上海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四中全会提出,要“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上海各个区,这一要求正在转化为具体行动:长宁区的一场“小而暖”专属活动,40个名额早在活动开始前就报满。在虹口区,157场“九九重阳 爱在践行”系列活动依托“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的丰厚资源,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重阳传声”则帮助年轻人发掘声音里的温暖力量,录制专属祝福音频……

“比起送礼物,长辈或许更想听听你的心里话。”长宁区活动负责人道出了策划的初衷。这些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记忆走向体验。

在黄浦区,“光影重阳 ‘镜’显文明”主题活动让老年人通过智能手机摄影培训,学习用镜头记录城市美景,跨越数字鸿沟的同时成为城市文明的记录者。嘉定区则将重阳敬老与消防安全创新结合,通过情景朗诵《重阳安全家书》、消防逃生操表演等特色活动,在传承尊老敬老美德的同时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文旅融合,让银发经济“潮”起来

重阳节当日,颛桥万达广场,空气中弥漫着糕点的甜香。作为“九九重阳 颛桥糕会”的主场,这里汇聚了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特色糕点。传统桶蒸糕、台湾萝卜糕、朝鲜打糕、弋阳年糕……南北风味在此交融。

品尝重阳糕(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去年就没买够,今年可得多带两盒。”活动首日,不少市民直奔糕点市集。据颛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活动延长至5天,“就是要让每一位慕名而来的市民都能买到心仪的糕点,尽兴而归。”数据显示,活动首日销售糕点超万斤,总销售额近百万元。

在崇明区堡镇,“秋色醉重阳 满堡菊花香”主题活动创新采用“传统节日+夜市经济”模式,在流光溢彩的丁坝夜市温情上演。这一创新实践将传统节庆与夜间经济相融合,既激活了节日氛围,又以多元服务守护了长者“舌尖上的幸福”与居家安全,展现了上海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动为老服务提质增效的有益探索。

除了美食,科技元素的加入让这个传统节日更显时尚。科技养老生活展区里,AI健康管理机器人、艾灸机器人等前沿智慧养老产品吸引了不少“时髦”的阿姨爷叔驻足体验。“养老生活也能如此智能、如此酷炫”,一位正在体验AI舌诊的老人感叹道。

在宝山区,“老‘邮’所乐长三角邮轮康养发展大会”将区域发展的产业优势转化为长者实实在在的幸福体验。系列长者专属邮轮康养产品的发布,《长三角邮轮康养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标志着长三角邮轮康养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

精准服务,让养老服务“暖”起来

重阳节来临前,在金山区朱泾镇的“银发集市”开集日,陆泉林和吴喜珍夫妇格外开心。携手走过45年的他们,终于补拍了迟到多年的结婚纪念照。“我们那时候婚纱照没有拍,拍了张合照就去登记了。”吴喜珍抚摸着照片,眼里闪着泪光,“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心里特别高兴。”

义诊健康服务(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这样的温暖场景在各区不断上演。在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的“爱在桃源·银龄游园会”公益市集上,普陀区为三家养老机构授牌“普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将文明实践触角进一步延伸至养老服务一线。

“未来我们将通过定期下沉开展服务,让辖区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健康保障。”普陀区医疗卫生新时代文明实践总队代表在发布健康咨询与运动指导配送项目时承诺。

徐汇区华泾镇东湾社区食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一场别开生面的重阳糕制作活动格外热闹。89岁的何奶奶在志愿者指导下,将调好的米粉倒入木质模具,轻轻撒上桂花——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亲手制作重阳糕。“没做过,但看着香,心里高兴”,老人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喜悦

老人们首次体验制作重阳糕(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杨浦区在延续传统敬老精神内核的同时,更以差异化、个性化形式拓展节日内涵。五角场街道的健康咨询摊位汇聚多元服务,四平路街道的“老有意思”公益市集引入AI技术提供老照片修复等服务,让科技为养老生活注入温度。

文化浸润,让代际情感“融”起来

奉贤区“奉读诗书 贤汇经典”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总展演现场,六对金婚夫妇手持“贤美家风金婚纪念证”,用半个世纪的相守诠释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统美德。自2013年起,奉贤区海湾镇已为380余对金婚老人拍摄结婚照,用镜头弥补了他们年轻时的遗憾。

六对金婚夫妇用半个世纪的相守诠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在青浦区赵巷镇,“传承崧泽文脉 共育文明新风”主题活动评选出10户“十优家风家训”家庭。这些家庭以“孝”温暖岁月、以“勤”点亮生活,为全镇家庭树立了鲜活榜样。

而在松江区云间剧院,一场以“文明传韵,艺暖重阳”为核心的文化盛宴正在上演。非遗互动区里,糖画师傅的糖浆在石板上勾勒出重阳菊花;“银发群体风采展示”环节中,沪剧清唱的婉转、时尚走秀的自信,将“老有所乐”的生活态度具象化。

“我们的节日·重阳”走进楼宇(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静安区则通过首创的“五个一”模式激活传统节日活力,采用“高配版+标准版”双轨推进,确保覆盖广度与体验深度。该区完善的“1+14+N”文明实践阵地网络,为“我们的节日”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个重阳节,上海用行动证明,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当尊老敬老成为一座城市的文明自觉,当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创新中延续,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将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重阳文化的暖流还在这座人民城市间静静流淌,滋养着每一个心灵,托起幸福“夕阳红”。

记者:冯丽 郑晓蔚 沈梅 唐奇云 林馥榆 郭振丹 何智康

鸣谢:上海市各区精神文明办

编辑:何智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