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27日消息(记者郭振丹)10月26日至27日,以“协同创新 智造未来”为主题的首届沿沪宁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以下简称“展示交易会”)在上海市普陀区举办。交易会聚焦沿沪宁“八市一区”企业需求,通过成果展示、精准对接、论坛研讨和签约落地四大板块,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首届沿沪宁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举办(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展示交易会现场,一项重量级合作顺利落地。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江苏一家企业就“机器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达成估值800余万元的技术转让合作意向,成为本次交易会的“首单”。
“这次合作是通过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机制和政府搭台促成的,加快了整个进程。”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透露,双方将围绕机器人关节模组等关键技术开展从图纸到产线的全程合作,涵盖技术导入、成果转让与专利授权。“这是典型的科技成果转让模式,也回归了科研院所服务实体制造的初心,以新形式推动成果转化。”郑军奇说。

首届沿沪宁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举办(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到,持续提升世界城市日、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影响力,以“城市之治”讲好“中国之治”。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作为贯通长三角的经济大动脉和“金边”,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沿线9市(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2024年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11.8%,占长三角经济总量48%,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市科技公司集聚,堪称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
自今年2月份以来,普陀区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为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普陀力量。主要围绕“一二三四五”(一条主线、两个关键、三张清单、四个定位、五大行动),即紧扣服务大局这一条主线,着眼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通过挖掘梳理各地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努力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创新“一条链”、产业“一幅图”、要素“一张网”、服务“一站式”、市场“一盘棋”等五方面工作。
活动现场,一批聚焦前沿领域的创新联合体正式亮相,“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及技术经理人联盟也同步发布。首批发布的沿沪宁创新联合体覆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将以市场为导向,由龙头企业或顶尖机构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及高校院所,致力于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共同提升区域产业链的安全与韧性。
沿沪宁技术经理人联盟汇聚来自沿沪宁各个城市的74名技术经理人,将作为“科技红娘”深入一线,推动技术交流与联合攻关。现场,来自沿沪宁沿线9座城市的技术经理人代表开展了2.3亿元的联合需求发榜。同时,普陀区将联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开展专业培训,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破解转化“最初一公里”的难题。
普陀区科委副主任靳文娟介绍,为更好地集成沿沪宁城市资源,推动技术方与需求方有效链接、便捷可及,普陀区还成立了“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作为移动的‘协同枢纽’,集成政策信息发布、科创资源共享、技术供需对接、科技金融对接、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成果展示六大核心功能,实现创新要素的一站汇聚与线上速配。”靳文娟说道。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