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27日消息(记者何智康)一缕翰墨香,飘入“最美书店”钟书阁,实现了传统文化与都市生活的优雅邂逅。
近日,“风骨云烟——吕金光上海书法展”在上海松江区泰晤士小镇的钟书阁·风艺术空间正式启幕,集中展出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得主吕金光的40余幅精品力作。本次展览别出心裁,将书法艺术从专业展厅引入融合书香与美学的公共休闲空间,成为传统艺术走出学术殿堂、融入城市肌理的一次生动实践。
吕金光表示:“书店是传播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重要场所,书法则是传统文化的凝练象征。将书法置于这样优美的休闲空间中,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融合。”

吕金光向观众介绍作品(央广网记者 何智康 摄)
书法名家走进上海,于“海纳百川”中寻找艺术新境
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与改革开放的前沿,以其深厚的艺术积淀与“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持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艺术名家。
“在这里参展,能感受到一种自由包容的艺术生态。”吕金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为传统艺术与当代表达的交融提供了肥沃土壤,使其能够从容探索,创作没有压力,不受拘束。此次抢滩申城,正是他对上海艺术环境投下的“信任票”,印证了上海作为艺术重镇的强大吸引力。
正如《文心雕龙》所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笔墨实践中,吕金光早已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他以“煮汤”之法熔铸百家精髓:汉隶的雄健朴茂、魏晋的萧散风骨、唐代的法度森严、宋代的尚意抒情、元代的复古儒雅、明代的狂放意趣、清代的碑学兴盛,以及当代的视觉构成,皆化为他笔下的养分,熬出了“浓而不腻、清而不淡”的独特韵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金光图式”。
“他的结字奇崛多变,收放自如;墨法枯润相生,层次丰富;章法大开大合,虚实相生。”上海的一位书法评论家表示,“其笔下的线条既果断又灵动,既连绵又劲挺,既刚健又温润,共同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在艺术传承与创新方面,吕金光亦有深刻思考。“海派书法兼容并蓄,在历史上成功打破了碑学与帖学的疆界。我认为,‘碑帖融合’实质上是书法走向现代性的一次重要转折,在今天更应被继承与发扬。”吕金光指出,作为科技创新的高地,上海也为传统书法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独特契机。他期待能借助这里的人工智能技术生态,探索AI技术如何赋能书法创作,为古老艺术注入当代科技感,开拓书法新的发展路径。

书香墨韵交融共生(央广网记者 何智康 摄)
从殿堂走向街巷,艺术来到民众身边、浸润日常生活
本次展览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便是打破了传统书法展的“高冷”姿态,主动走进街镇社区和特色文化空间,让大师级的艺术创作真正走到民众身边。
在成立十二周年之际,被誉为实体书店转型标杆的钟书阁再次华丽转身,在书店场景内植入风艺术空间,让艺术在书香氤氲里涵育、生发。在书香四溢的钟书阁,读者可以在浏览书籍之余,欣赏悬挂于书架间、坐落在阅读区的书法作品,艺术与生活在此刻“无缝衔接”。
展览期间,几位年轻读者在一幅草书作品面前驻足良久。
一位读者表示:“本来是想来找几本书,完全没想到能在书店里欣赏到如此高水平的书法展,这种形式很特别。”沉浸式的展陈方式,拉近了民众与高雅艺术的距离,让书法不再是玻璃展柜中遥不可及的藏品,而是可感、可触的生活美学。
“在书店办展,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向广大读者交流、求教的良机。希望读者们在看到作品时,能不吝赐教,多提批评意见。”吕金光谦逊地表示,让艺术回归生活场景,不仅有助于公众美育的普及,提升城市的艺术软实力,也能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新的启发。

展览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风艺术空间的创立,旨在打造“艺术创作者—城市空间—艺术爱好者”的有机链路,这既是钟书阁对文化空间未来形态的先锋实践,也为传统艺术形式开辟了新的传播路径。
这种勇于打破常规的尝试,与上海本身的文化包容性、科技前瞻性一道,共同构成了强大的文化磁场,不断吸引着像吕金光这样的艺术家前来,共同书写传统艺术与现代都市融合的新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