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24日消息(记者郑晓蔚)2025年10月23日上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办“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 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聚焦“勇担转型重任,勇当科创尖兵,打造新时代现代化转型样本”主题。宝山区委书记李晨昊介绍该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宝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邓小冬,区发展改革委主任高虹军,区规划资源局局长石崧,区科委主任刘新宇,区滨江委主任江瑞勤共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郑晓蔚 摄)
“十四五” 以来,宝山区落实中央及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 “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国际大都市主城区、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 为战略目标,通过发展 “六大产业” 深化产业转型、推动 “三箭齐发” 深化空间转型、建设 “四个城区” 深化治理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圆满收官。
经济运行:总量与质效同步提升
五年来,宝山区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经济规模实现突破。数据显示,2024 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高于GDP 增幅;工业总产值达2600亿元;2021-2024 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24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占比提升至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600亿元,年均增长5.7%;2021-2024年商销额突破40000亿元;规上服务业营收年均增长6.1%,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七成,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科技创新:投入与转化双向发力
在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中,宝山区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达4.6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0.3%。成果转化体系方面,该区完成上海市首个概念验证服务认股权登记,认定11家概念验证中心,建成36家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并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形成 “西有环上大科技创新核、东有复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集群发展态势,各大学科技园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300项,落地企业近1000家。
同时,宝山区推进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深化“先投后股”“创新联合体”模式,探索“先租后股”“先服务后股”机制,构建“咨募投服”一体化服务体系;推进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首创人才“关键小事”联办快办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产业转型:主导、特色与未来产业协同发展
宝山区围绕“六大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主导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依托市区协同机制,打造高端新材料、机器人及高端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吴淞材料实验室纳入上海市国家实验室“3+4”体系并实体化运行,支持上海大学建成核电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宇树科技共建上海大学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上海机器人产业园集聚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打造市级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重点集聚区,创建上海钢铁领域平台经济示范区,该领域平台交易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二。
特色产业方面,2025 年上半年,宝山区邮轮靠泊艘次、旅客出入境接待人次分别占全国运营量的51%和70%,首艘国产大型邮轮 “爱达?魔都”号投入运营;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建成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及公共服务平台,推出国内首个碳足迹量化工业软件并实现国际互认;落地细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未来产业布局上,该区瞄准具身智能、固态电池、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加速推进。
营商环境优化方面,宝山区率先建立区招商服务一体化中心,出台 “科创 30 条” 等惠企政策,推出“桩基先行”“拿地即开工”“单体竣工验收”“五证齐发” 等改革举措,企业满意度逐步提升。
城市更新:三大区域实现功能升级
宝山区以吴淞、南大、滨江 “三箭齐发”推动城市更新,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样本。其中,吴淞创新城推进110平方公里“大吴淞”规划实施,高铁宝山站站城融合项目开工,吴淞艺术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推进,宝钢特钢厂区城市更新项目竣工投用;南大智慧城推进整体开发,双子塔楼、科创之门、数智中心等建成,中央公园初步完工,国际人才社区、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等配套项目投入使用;滨江邮轮旅游带完善功能,上海市首座邮轮主题文旅综合体 “海上世界” 运营,6 公里长江岸线贯通开放,滨江休闲步行道骑行道、长滩音乐厅、观光塔、吴淞口日出广场、炮台湾追光大道等成为热门场所,邮轮、摩托艇、无人机、音乐节、烟花秀等形成区域特色文旅场景。
民生保障:多维度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宝山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进美丽、便利、人文、平安 “四个城区” 建设,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在生态与环境方面,统筹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深化道路、绿化、环卫管养精细化管理,主要环境指标改善;在城市服务方面,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 “两张网” 建设,完善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实施 “两旧一村” 改造、适老化设施改造等民生工程,新增保障性住房及 “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床位,补充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文化建设方面,打造红色文化、邮轮文化、工业文化、古镇文化品牌,举办上海国际邮轮节等活动,推动游客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在社会治理方面,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通过社区治理学院探索基层治理路径。
未来规划:“十五五”聚焦“活力”与“科创”
面向“十五五”,宝山区将持续深化“一地两区”建设,以“活力宝山 科创新城”为主线,构建“一核两翼”发展格局,激发创新、产业、空间、队伍活力。其中,“一核” 为大吴淞地区,对应上海市 “一环四向”规划,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两翼”包括东部“滨江产业带” 与西部“科创集聚带”——东部依托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上港九区十区、罗泾港、高铁宝山站,结合“三江交汇” 优势,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站港联动,发展港口航运产业与海洋经济;西部依托南大智慧城、上海大学、环上大科技园及数智南大、超能新材料、机器人、生物医药等市级特色产业园,整合创新载体,打造区域创新枢纽。
按照规划,至2030年,宝山区将建设成为科创引领、战新集聚、活力迸发、开放共享、幸福宜居的国际大都市主城区,目标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节点、上海市发展重要战略空间、城市核心功能新引擎及新时代现代化转型样本。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