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22日消息(记者 郭振丹)在上海市奉贤区东方美谷产业园内,一条条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生产线上,一批批益生菌原料正在接受严格的筛选检测。这里生产的菌小宝益生菌,每瓶含有1000亿活菌,这个数字相当于100杯1000ml酸奶的活菌含量总和。
然而,比这个数字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攻克传统益生菌产品面临胃酸灭活、常温失活、运输损耗三大技术瓶颈的技术突破。
作为专注于益生菌研发与生产的民营企业,菌小宝历经20余年的钻研与技术创新,不仅成长为行业的标杆,更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一个缩影。

菌小宝智能生产线(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千亿活菌技术的首创者
在人民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益生菌作为维护肠道健康的重要辅助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然而,益生菌要发挥其健康效益,首要条件是能够顺利通过胃酸、胆汁等消化液的考验,抵达肠道并保持活性。同时,储存、运输中温度的不确定性也可能造成大量活菌失活。因此高剂量益生菌相比低剂量产品,在存活率上便有显著优势。
“菌小宝区别于其它产品的特色在于,每一瓶都是1000亿活菌,我们也是行业内首个攻克千亿活菌技术壁垒的企业。”菌小宝联合创始人孙婧博士介绍,菌小宝依托五大核心技术,包括全程抽真空充氮技术、低水活造粒技术、分阶冷冻干燥技术、多孔微囊包埋技术及肠道上皮细胞黏附技术,成功攻克了千亿活菌的技术壁垒,实现了单瓶≥1000亿CFU活菌的稳定添加,并获得“千亿活菌益生菌首创者”的荣誉。
“千亿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技术路线的根本变革。”孙婧介绍,以“太空1号畅爽益生菌”为例,该产品采用三层微囊结构,外层抵御胃酸侵蚀,中层维持菌群活性,内层提供营养支持。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验证,其活菌在常温下的存活率高达99.4%。

孙婧博士接受央广网专访(央广网记者 郭振丹 摄)
产学研协同的践行者
菌小宝深知,要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必须构建开放的合作平台,这与《民营经济促进法》中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科技攻关的精神高度契合。作为中国益生菌行业团体标准起草单位,菌小宝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应用探索”的三级研发体系,其联合同济大学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成立“菌小宝肠道微生态与人类健康研究院”,致力于临床试验、学术研究和科普讲座,推动科研成果切实服务国人的肠道健康。
在菌小宝看来,真正的创新不能依赖外部授权,而必须掌握源头核心资源。为摆脱对外部菌株授权的依赖,菌小宝投入大量资源构建了自主开发的益生菌菌种资源库。其多株专利菌株已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GMCC),并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这种对源头核心资源的深度掌控,为企业持续的精准配方研发和产品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针对代谢管理需求,我们采用意大利SACCO大厂潜心研究24年的高阶管理菌C510,搭配EGCG、柑橘提取物等成分,实现益生菌与天然活性物质的协同增效。”孙婧说道。
为确保创新成果能转化为稳定、高品质的产品,菌小宝在东方美谷打造了80000多平方米自有产业园区。园区内配备10万级GMP净化车间与德国全自动生产线,采用婴配粉级质量管控标准,从菌株筛选到成品出厂,产品需经过18道质量检测。此外,企业独创“一品一码”追溯系统,可实时查询236个关键生产节点数据,真正实现了品质可视化。

菌小宝国际营养研究中心(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技术创新最终转化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2025年,菌小宝产品再度入选“2025上海金榜伴手礼”,这份金榜荣誉既是百万消费者用口碑投出的认可,也是专家团队对其创新价值的肯定,更见证了民营企业在消费升级浪潮中的硬核实力。
“《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后,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很多长期投资决策的确定性增强了。比如我们正在推进的二期智能工厂,涉及上亿的投资。现在法律明确了国家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向,这让我们敢于在高端研发设备和人才引进上做更长期的投入。”孙婧说道。
从千亿活菌技术的破壁者到产学研协同的践行者,从单一产品到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菌小宝的历程印证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韧性。在更为完善的法治环境与市场土壤中,这些以技术为帆的企业,正驶向更广阔的“蓝海”。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