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18日消息(记者沈梅)今年入夏以来,上海多次遭遇高温天气。受此影响,上海电网用电负荷近期曾三次刷新历史纪录。各方合力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稳定,这其中,电力聚合运营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力聚合运营员是2025年刚刚被列入新职业的岗位。他们通过“数字织网”的方式,将分散在城市各处的用电资源编织成无形的虚拟电厂,为超大城市的能源安全筑起新防线。
电力聚合运营员们正在工作 (央广网记者 沈梅 摄)
在传统认知中,保障用电高峰供应依赖新建发电厂和输电线路,但面对短时激增的负荷需求,这种模式不仅投资巨大,还会造成非高峰时段的资源浪费。而虚拟电厂恰好解决了这一痛点——它并非实体发电厂,而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将分散在企业车间、商业楼宇、充电场站里的可调负荷、储能设备等用电资源聚合优化,形成一个可控的“虚拟电源”参与电网运行。
就如同把家家户户闲置的“小电池”集中起来,拼成一个能灵活充放电的“大充电宝”:用电高峰时,这个“大充电宝”释放电力帮电网“减负”;用电低谷时,又能储存多余电力避免浪费,既破解了高峰保供难题,又让能源利用更高效。
负荷资源聚合管理平台页面 (央广网发 受访方供图)
电力聚合运营员正是这个“数字能源网络”的核心操作者。他们就像早晚高峰路口的交警——电网负荷紧张时,要快速判断哪些企业能临时调整生产、哪些楼宇可微调空调温度,既不让电网因“用电扎堆”出现“拥堵”,也不影响用户正常生产生活;同时他们还像“资源管家”,得把分散在城市各处的用电资源摸清楚、管到位,让虚拟电厂的“数字网络”真正转起来。
来自上海闸电东海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的电力聚合运营员王凯成的日常工作,处处体现着技术精准与沟通协作的双重要求——既要精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快速处理屏幕上的数据流、精准判断负荷变化;又要擅长与不同用户沟通协调,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制定灵活的调峰方案。
起初,在与用户的交流中,他常常被误解。王凯成告诉记者:“有的用户可能是觉得我们想给他们停电,一时间不能接受。那我就要跟他们解释清楚,不是停电,是‘无感调控’。比如,暂时给空调温度上升一度,或者暂时停用一部分充换电设备。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汇聚起来,就能形成强大的调峰能力。每次,我们的响应基本上一个小时就结束了,一个小时内把空调温度上升一度,用户体感不明显,但这一度可以让用户的空调负荷降10%左右。对于全上海来说,我们可能可以把负荷下降200多万千瓦。”
“当每台空调、每个充电桩都成为虚拟电厂的节点,当电力资源能像水流一样按需调配,城市能源系统就有了真正的韧性。”上海闸电东海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副厂长黄志坚表示。
这个新兴职业的诞生并非偶然。目前,上海已累计培育虚拟电厂49家,接入规模和实际调用能力均居全国城市首位。电力聚合运营员的出现,正是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生动缩影。在“双碳”目标指引下,随着虚拟电厂从“应急保供”向“常态优化”转型,这个职业不仅将成为保障电网韧性的“关键力量”,更会成为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桥梁纽带”。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