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李窑村的莳下田园,推窗可见绿色稻田。 沈思怡 摄
今年夏天,上海的乡村咖啡馆悄然步入一年中的淡季。
回望这几年,上海乡村咖啡馆迎来爆发式增长——青浦、奉贤、崇明等郊区的乡村里,“一村一咖”“一镇多咖”的景象早已不新鲜。游客们举着咖啡杯,和青菜、番茄拍一组“田园风”照片,一度成为潮流。
可这股热乎劲儿没烧过三年。今年以来,“村咖降温了”“风口过去了”的叹气声,慢慢盖过了曾经的赞美。记者走访沪上多家乡村咖啡馆,发现行业洗牌已然发生——一家去年座无虚席、需要排队等座的门店,今年悄然贴出“闭店转让”的通知。
上海的村咖,真的不香了吗?答案或许没那么绝对——在整体遇冷的“逆风”中,仍有不少门店跳出“打卡依赖”,找到差异化破局之道。
从曾经的“打卡热潮”到如今的降温,村咖其实并未真正“过气”,而是站在了十字路口——不再追逐“火一时”的流量热度,而是想方设法在淡季里“活下去”,在经营中找到“活得好”的秘诀。
热潮退去
在嘉北郊野公园内,“沸舍乡村俱乐部”的店主虾米作出了一个让外人费解的决定。正值盛夏,她选择了关店出游。
事实上,“季节性关店”早已不是新鲜操作,像虾米这样选在盛夏歇业的店主不在少数。“天一热,游客都怕晒,散客一天也就三五个。”虾米算过一笔账:店里最贵的单品咖啡三十元,就算全卖这个,淡季一天营收也顶不上开支;如果歇夏关店,水电、人工、食材损耗这些成本能省一大半,“与其硬撑着亏本,不如干脆歇一阵,既能降低成本,也能给自己充充电。”
“靠天吃饭”是不少村咖店主的共识。尤其像“沸舍”这样扎根郊野公园的店,客流完全跟着天气和季节走。据她介绍,“沸舍”的客流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夏季是明显的淡季,入秋转凉后才会重新迎来旺季。
然而,并非所有店铺都能度过这个“坎”。在奉贤李窑村,一家以植物美学为特色的村咖已经在今年夏天歇业转让。附近村民介绍,该店起初以“咖啡花艺”为特色,后期逐渐加入西餐、融合菜甚至民宿业务,但最终还是没能撑过这个夏天。
“与其说村咖干不下去了,不如说是淡季熬不过去了。”一个从业两年的店主说。淡季来临,村咖行业的先天不足被无限放大。同质化竞争首当其冲——过多的店铺重复着帐篷、草坪、复古的相同模式,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
以李窑村为例,自从这里火了之后,一年里,村子里涌现了大大小小52家店铺,其中做咖啡的也不在少数,不管是火锅、花店、陶艺工坊,几乎都要和咖啡沾点边。
“一开始觉得新鲜,跟朋友去拍拍照挺好。”市民王小姐表示,“但现在很多家店铺都长得差不多,专门开一两个小时车过去喝杯咖啡觉得不值了。”
更严峻的是客源结构单一的问题。大多数村咖依赖自驾客流,缺乏随机散客,这意味着顾客必须“专门为你而来”,对店铺的特色和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流量热度褪去,乡村的季节优势不再,村咖生意遇冷的阴影就笼罩在许多店铺的头上。
直面淡季
开店两年,位于宝山区的“枋园”店主常明豪目睹了太多因盲目跟风而开的村咖,“爆发期里,很多人带着‘情怀’和‘跟风’心态加入,以为摆几张桌椅、搭个帐篷就能赚钱。但随着市场趋于理性,单纯依赖颜值、缺乏运营能力和商业意识的店铺正被淘汰。”
一个共识是,村咖的优势,其实并不在“咖啡”上,而是在“村”上。面对淡季,主理人们各有各的招,但核心都是平衡收支。要么节流降低成本,要么开源扩大收入,或者双管齐下——他们不再单纯售卖饮品,而是依托乡村场景,将咖啡作为入口,提供“可停留、可体验、可带走”的综合价值。
工作日上午,记者在位于青浦区的菜园咖啡遇到了带着两只小狗的朱女士,这是她第三次来到这里。“这里不仅允许狗狗进来,还有专门的草坪让它们跑,一杯美式虽然不便宜,但我能坐一上午,觉得特别值。”
不仅如此,菜园咖啡还做到了“一站式服务”。主理人王守伟租下了村里4套闲置民宅,打造出“前院咖啡、中院餐饮、后院民宿”的院落群:前院摆着藤编桌椅,客人可以晒着太阳喝咖啡;中院是农家菜馆,食材多来自村里的菜园;后院是改造后的民宿,保留了老房子的木梁结构,又添置了现代化卫浴。
“单一业态抗风险能力太差,把咖啡、餐饮、民宿绑在一起,就算淡季咖啡卖得少,住宿和餐饮也能补上来。”王守伟说。
毕竟在乡村,一杯普通的拿铁很难吸引客人驱车几十公里前来,但若把咖啡变成“体验套餐”的一部分,吸引力便会成倍增长。
去年,奉贤李窑村的“莳下田园”因为一张“稻田热气球”照片爆火——金黄的稻田里,彩色热气球十分亮眼,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很多人专程为这个景来到李窑村。但主理人豆豆没有被流量冲昏头脑,“开店前我就想好了,在乡村开店有淡旺季,不能全指望自然风光。”
她的应对方法是充分发挥乡村的“大空间”,抵消淡季风险:这里不仅有200平方米的法式主楼,还有近千平方米的庭院空地,甚至能直接借用周边的稻田景观。依托大空间,豆豆承接了很多在市区难以落地的活动:企业团建可以搞户外拓展,亲子家庭能参加农耕体验,节日期间还能办主题派对。
“市区店租金高、面积小,完全不可能落地这些活动。但乡村给了更多可能性,也让村咖能够‘多条腿’走路。”豆豆还提到,这些更多依靠人为策划运营的活动,往往有着更精准的目标消费群体。
虾米的“沸舍”更彻底——咖啡收入不到两成,主要靠承接婚礼、团建、商拍,“一场活动收费几千到一万不等,淡季也能撑住”。去年秋天,她承办了一场户外婚礼,“光布置场地和餐饮,就能对冲一个月的人力成本”。
赋予“内容”
在淡季“活下去”了,如何“活得好”,成为村咖店主们需要解答的下一个问题。
乡村不缺漂亮的院子,缺的是让人记住的“内容”。很长一段时间,村咖都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状态。消费者只知道去村里喝咖啡,但记不住店名;经营者盲目跟风,导致同质化严重,最后陷入价格战。而能长期存活的村咖都在努力打造不可复制的特色,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鲜明记忆点。
奉贤李窑村的“无忧闲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哪怕七八月份,每月仍能保持20万元营业额。高温天的工作日下午,客人端着咖啡坐在店内赏风景,店里上座率还接近四成。
店主屠华斌分享了秘诀:“我们有黄鸭梨主题的冰饮,还有应季的稻田茶点,夏天反而能营造出‘避世感’。”为了对冲淡季风险,他还不断地更新。比如,应季更换店铺内的装饰风格;店里除了咖啡还做茶饮,还开展带顾客一起去杭州上山采茶等活动……看似细微,但总能给消费者带来“常来常新”的理由。
在宝山区“枋园咖啡”,则展现了另一种生存智慧。店主常明豪曾是景观设计师,在市区做了十年商业空间设计。2023年一次偶然机会,他来到这里时意外发现了乡村的另一种可能,于是他承包下11亩地决定开家店。“我们种着鲜花,养着羊和兔子,这种‘闲散感’吸引不少年轻人。”
打造“不可复制”的场景,是锁定客群的关键。为了丰富业态,常明豪还在店铺内引入了窑烤面包等元素。在常明豪看来,这种“未经修饰的自然”,恰好满足了城市客群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咖啡和面包只是敲门砖,环境才是我们和客人建立联系的核心。”农场里,除了应季鲜花,还设有小动物互动区、自然手作坊,甚至还有一片共享菜园。正是这些差异化体验,让人们愿意支付溢价、愿意克服距离障碍。这种“自然生长”的美学,让枋园即使在淡季,也有30%的客人是“专门来拍照的”。
还有的村咖,依托文化IP,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路线。位于青浦区崧泽村的崧见咖啡,特色就是所处的地理位置——将崧泽文化融入咖啡体验,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崧泽主题咖啡馆。菜单上,米乳拿铁是呼应了“中国最早的梗籼”的历史,口感醇厚带米香;猪奶冻则呼应崧泽文化中的猪形陶器,造型可爱,成为亲子必点。
此外,这里还定期举办非遗活动。如咖啡皂制作用崧泽元素模具、傣纸体验古法造纸,可印陶器图案,吸引大量亲子家庭。很多家长说,带孩子来不仅能喝咖啡,还能学文化,觉得很值。负责人嵇洁介绍,这种文化特色让崧见咖啡的产品尽管价格并不便宜,客群依然稳定。(记者 牛益彤 沈思怡)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