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15日消息(记者沈梅)1911年,闸北水电公司的第一台发电机组在黄浦江畔轰鸣启动,为上海闸北地区点亮了民族工业的第一缕电力之光。一个多世纪以来,这座见证中国电力工业变迁的老厂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始终以转型求突破——1930年扩建后,上海闸北发电厂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电力企业,也是中国最早的火电厂之一;1953年,它跻身上海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1974年,它又成为当时上海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步入数字能源时代,这座老厂再度焕发新生。自2023年启动虚拟电厂业务以来,闸北电厂已聚合2000余户用户资源,接入规模近60万千瓦,涵盖楼宇空调、工业企业、充换电、储能、数据中心等多个场景。2025年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其单日最大响应能力近50万千瓦,占上海全市虚拟电厂总调节能力的43%,成为保障城市能源安全的“隐形支柱”。

从依赖外资到自主领先,从传统火电厂到数字能源先锋,这座百年电厂不仅记录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完整变迁,更实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数字能源创新的深度融合。

传承:红色基因与工业遗产的精神锚点

“闸北电厂的百年历史,不是挂在墙上的老照片,而是融入我们血脉的技术基因和红色底色。”上海闸电东海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副厂长黄志坚的话,道出了这座老厂转型的核心逻辑——从未“推倒重来”,而是在传承中创新,让工业遗产成为前行的“精神锚点”。

回溯历史,红色印记早已刻入电厂的发展脉络。1949年至1950年,闸北发电厂先后遭遇敌人轰炸破坏12次,面对断壁残垣与紧迫的供电需求,电厂工人抱着“坚持发供电,就是给予敌人最强硬的回击”的信念,不顾硝烟与危险冲进厂区抢修设备,用坚守护住了新中国的建设成果。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全厂1443名职工又主动投身增产捐献,共捐献2架飞机和3亿元(旧币),以朴素的家国情怀为国家助力,这些故事至今仍是电厂精神传承的重要篇章。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信念,更在技术与制度层面为行业留下了宝贵财富。1960年,在闸北发电厂首次安装运行了国内自主研的第一台AK-50型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打破了技术依赖,迈出了中国电力设备自主化的关键一步;1955年,电厂职工毛克文发明“汽轮机运行操作卡”,让操作人员能按既定步骤规范作业,这一创新后来成为整个电力行业“两票三制”的重要起源,沿用至今仍是电力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制度,为行业安全运行筑牢根基。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机组逐渐退役,但闸北电厂并未让历史“沉睡”。秉承“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创新”的理念,老电厂迎来了“凤凰涅槃”的新生。2021年,国网上海电力将原电气控制楼改建成电力特色鲜明的“民族之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也是目前上海唯一一个以电力工业为主题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由原先的闸北发电厂展馆升级而成,展览面积达2500平方米,较旧展馆增加了25倍。在这里,邬达克设计的厂房图纸保存完好,纸页上的线条仍能让人读懂当年的工程智慧;中国自主研发的双水内冷发电机组模型静静陈列,金属外壳的斑驳痕迹诉说着电力工业自主化的艰辛。这些见证历史的“老物件”变成了“活教材”,既展示着“一滴油到一度电”的能源生产全流程,也让参观者在触摸历史的同时,直观感知电厂的转型成果。“我们希望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数字能源创新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实现的。百年沉淀的历史基因,就是我们转型方向的‘指南针’。”黄志坚说。

转型:从传统电厂到虚拟电厂的创新突围

改革开放后,闸北发电厂的发展轨迹随时代需求不断调整,在一代代电力工作者的接续奋斗中,为上海电力工业改革发展持续贡献力量。彼时,上海电网向大机组、高参数、大电网方向迅猛发展,社会环保意识也不断提升,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闸北发电厂逐步转型为大城市中心重要的调峰调频电厂,承担起电网峰谷负荷的调峰、调频使命。即便面临发电机组启停频繁、负荷变化大的挑战,电厂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连续多年顶峰率达到100%,为城市电网安全筑牢屏障。

1994年,闸北电厂开启了现代化转型的新征程,着手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科技新型电厂。1996年8月26日,第一台10万千瓦9E级燃气轮机发电机组顺利并网发电;1997年1月1日,4台10万千瓦燃气轮发电机组全面投入商业化运行,并以此组建闸电燃机发电厂,成为当时全国发电容量最大、具有国际水平的燃气轮机发电厂,投运后其安全运行水平及各项经济指标,均位居全国燃机发电厂前列。

2019年,随着传统机组功成身退,这家企业又以破局者的魄力率先转型,跻身上海虚拟电厂赛道的“先发者”行列。这份从历史中积累的行业积淀,让它对电力系统的理解远超一般运营商,也能更精准地把握虚拟电厂“聚合资源、服务电网”的核心本质。

支撑这份转型底气的,是一支堪称“电力工匠军团”的专业队伍。在356名员工中,有19名高级技术专家领航方向,34名中级技术骨干筑牢根基,更有89名高级技师、141名技师组成的“技能天团”,搭配数十名持证建造师与全资质管理团队。从发电侧到用户侧的全链条技术储备,从传统电力工程到新型虚拟电厂的全场景实战经验,让闸电东海在资源聚合时既能“看透”不同类型负荷的调控机理,又能“玩转”多领域资源的协同调度——这正是它区别于其他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

成立仅两年的虚拟电厂业务,已交出了震撼行业的成绩单:2000余户签约用户覆盖楼宇、工业、数据中心等全场景,70万千瓦签约容量、50万千瓦最大可调能力的“硬实力”,让它在上海电网20余次响应调用中稳居前列;2024年,其接连突破10万千瓦、35万千瓦级负荷调控,更印证了“说到做到”的调控实力。与此同时,与市级平台无缝对接的标准化示范平台,不仅实现了电力资源“可观、可测、可调、可控”,更成为行业可复制的范本。这份“既懂传统又通创新”的独特优势,让它的聚合方案既有历史经验打底,又有前沿技术赋能。

如今,闸电东海仍在不断拓展虚拟电厂的资源聚合边界:从深挖化工企业蓄能资源形成行业调研报告,到盘活数据中心柴发资产与中国电信达成双赢,再到聚焦V2G车网互动等新赛道布局,这家“百年老店”正以沉稳的底蕴与创新的锐度,持续探索能源服务的新可能。“闸北电厂的绿色转型之路,得益于对行业发展的深刻理解,也源于百年历史所沉淀的‘红色传承与创新基因’。”黄志坚强调,老厂的历史从不是包袱,而是前进的力量,未来电厂还将进一步挖掘用户侧资源,强化科技赋能,不断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从民族自强的火种,到绿色变革的先锋,这座百年电厂正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重新定义自己的使命。在“双碳”目标引领的今天,闸北电厂的转型之路,不仅是一部企业的百年成长史,更为传统能源企业如何平衡历史传承与创新突破,提供了可借鉴的“上海经验”。

编辑:郭振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