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8日消息(记者郑晓蔚)酷热的上海,用电高峰如约而至,一则数据却让能源行业眼前一亮:上海虚拟电厂今夏最大响应规模首次冲破百万千瓦级大关。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虚拟电厂从实验室的“概念图纸”走进城市电网“实战战场”的标志——曾经停留在技术讨论中的“柔性调节”,如今真能在用电最紧张时,为超大城市的电网稳稳托底。
当下,我国虚拟电厂已投运超500个项目,但不足20%能实现跨区域常态化运营。政策落地缺细则、市场发展缺方向、项目推进缺资金,这三道“关卡”阻挡了产业从“单点闪光”到“全域燎原”的脚步。而就在近日,2025第二届虚拟电厂(上海)高峰论坛的“融通”分论坛上,“绿色金融与创新资本赋能虚拟电厂规模化”的讨论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法。虹口区的政策赋能、上海电力交易中心的理念引领、华夏银行的金融支撑,三股智慧力量在此交汇,勾勒出虚拟电厂从“概念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的清晰路径,为全国能源转型注入强劲“智力动能”。
市区两级政策赋能
支持虚拟电厂应用场景首创首发
在能源转型的时代浪潮中,上海凭借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与扎实的政策举措,成为虚拟电厂领域的实践先锋。早在2014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上海就开展了国内首个虚拟电厂试点。2020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同意进一步开展上海市电力需求响应和虚拟电厂工作的批复》标志着全国首个省级虚拟电厂运营体系正式启动。2025年1月27日,上海市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揭牌成立,标志着上海虚拟电厂建设步入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的全新阶段。《上海市虚拟电厂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和《上海市用户侧虚拟电厂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 年)》相继出台,也为虚拟电厂“更绿色、更高效、更数字化”的未来绘制出清晰的发展蓝图。
作为上海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虹口区积极响应市级政策号召,始终以“奋竞者”姿态,因地制宜推出一系列贴合区域特色的虚拟电厂扶持政策,为虚拟电厂搭建起坚实的“基础设施”,让这一绿色低碳领域的新兴事物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虹口区率先打造出绿色低碳“四梁八柱”:全国首家环境能源类交易平台上海环交所扎根于此;绿色技术银行、船舶能效管理中心等专业机构分布于此,绿色金融60人论坛等国际化高端智库常汇智于此。
更实在的,是“真金白银”的支持。虹口区拿出1亿元设立绿色低碳服务专项资金,从多维度支持包括虚拟电厂在内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对开展虚拟电厂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项目,可拿到市电力公司调峰电费50%的补贴;区内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最高能补1500元/千瓦……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虹口区建设虚拟电厂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虹口区绿色低碳政策推动下,分布式光伏成为当地落实绿色低碳工作的重要场景。2024年,全区125个项目12668千瓦分布式光伏顺利并网,不仅提前超额完成市发改委下达的“十四五”目标任务,更在上海中心城区中拔得头筹。
黄学勤在2025第二届虚拟电厂(上海)高峰论坛分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虹口区还打破虚拟电厂的产业园边界,大力支持应用场景首创首发,让其深度融入社区园区。2024年10月,E电充公司带来的移动“充电宝”,彻底改变了虹口区大二小区新能源车主“找桩难”的日子。更为神奇的是,电网高峰时,这些“充电宝”还能反向送电,形成“虚拟电厂”,帮小区保住电梯、应急照明的电力。
“虽然虹口区虚拟电厂起步不久,但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部分企业和部门进行了相关领域探索,并取得有力突破,为虹口‘北外滩虚拟电厂’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虹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黄学勤在虚拟电厂(上海)高峰论坛介绍说。
去年9月,国网英大碳资产公司、虹口区属国企北外滩集团与上汽安悦节能公司联手签约“北外滩虚拟电厂”项目。这一“明星项目”不仅可以让虚拟电厂的技术在北外滩生根,更能够趟出一条商业运营的新路子,将这里打造成绿色低碳的“样板间”。这场“能源革命”的“进度条”跑得飞快:2025年2月,上汽安悦节能公司拿到“入场券”,完成市级虚拟电厂运营商注册,顺利接入上海虚拟电厂“大家庭”;4月,项目就把虹口区政府办公楼、中国邮储银行大厦等10处“能源单元”收入麾下,可调能力飙到2100 千瓦,楼宇、超充站、V2G 车网互动这几块能量“拼图”,初步搭起了协同调节的“能量网”;6月开始参与调度响应,8月创下单次最大平均响应能力1100千瓦的亮眼成绩……
为了让更多“能量伙伴”加入,今年4月,虹口区发改委、北外滩开发办等单位在上汽花园坊摆起“技术擂台”,一场虚拟电厂专题培训会请来60家楼宇单位“围观”。从技术路径到政策红包,从实践案例到收益前景,把虚拟电厂的 “家底”摸得明明白白。截至今年8月底,虹口区虚拟电厂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各虚拟电厂聚合商在虹口区共聚合高压资源34户,市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接入虹口区各类用电侧资源125户,覆盖公共机构、园区、酒店、办公楼宇、充电站等场景;虹口区单次最大平均响应能力超8000千瓦。
政策赋能下,虹口区虚拟电厂的“能量版图”正从纸上的低碳蓝图一步步生长为现实图景,且愈发清晰、坚实。
电力交易中心理念引领
让虚拟电厂的价值变得“清晰可感”
“虚拟电厂已经从电网平衡的一个辅助工具,逐渐变为一个独立的,具有独立市场地位的经营主体。”上海电力交易中心董事长杨菁在虚拟电厂(上海)高峰论坛上的这句话,点透了产业发展大势。虚拟电厂要实现规模化,离不开市场化机制的“导航”。杨菁从“绿色经济视角”切入,以创新理念引领,破解产业“价值变现难”,提升虚拟电厂“核心价值”。
杨菁在2025第二届虚拟电厂(上海)高峰论坛分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曾经,“虚拟电厂”这个听起来颇为抽象的概念,其价值如同蒙着一层薄雾,让人“看不见摸不着”。而今,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在电力市场持续开放、现货市场建设加速以及绿证绿电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虚拟电厂的绿色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变得清晰可感,逐步成为推动能源革命与城市低碳发展的“鲜活力量”,实现了电力商品价值、社会价值与绿色价值的统一。
杨菁指出,虚拟电厂最核心的业务,就是聚合分散的资源,进而参与市场交易。交易中心积极响应国家统一大市场建设战略部署,去年成功参与了长三角虚拟电厂互济交易,通过实际交易验证了区域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行性与高效性。现货方面也在稳步前行,目前已经连续开展了3次现货结算试运行,预计年内上海要进入长周期的结算试运期。通过现货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开放,为虚拟电厂搭建起了更广阔的市场化应用平台,进一步释放电力资源配置中灵活调节的价值,激发虚拟电厂的市场活力。
在绿色价值转化的赛道上,交易中心通过技术创新打通了“绿电-碳证”的衔接通道,让绿色效益能顺畅地“变现”。随着上海绿电交易规模的逐年翻番——自从2022年绿电市场开放以来,从当年6.7亿千瓦时跃升到2025年的近80亿千瓦时,绿证去年成交2300万张,今年截至目前已超1000万张,绿色效益真正转化成了蓬勃的市场动能。通过聚合分布式能源、储能和可控负荷,虚拟电厂实现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而虚拟电厂聚合资源的零碳属性,通过绿电绿证赋予的身份凭证,完成了资源绿色价值的华丽转身。在上海,用户通过虚拟电厂不仅可以便捷地开展绿电交易,应对对外贸易的碳排压力,同时可实现企业用能结构优化,达到降碳目标,虚拟电厂的绿色价值得以充分彰显。
当每一度调节电量都能对应明确的收益,每一次负荷错峰都能转化为绿色凭证,虚拟电厂的价值便不再“看不见摸不着”,而是成为驱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清晰坐标。未来,上海虚拟电厂将通过积极参与市场化交易,进一步释放其经济效能与绿色效益,推动电力资源结构逐步向“清洁主导、多元互补”方向发展。
华夏银行金融支撑
给虚拟电厂精准找对“钱袋子”
“绿色金融对能源转型至关重要。正如‘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所揭示的,蒸汽机发明后数十年才催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可见调动批量、大规模、低成本资金支持新技术的关键。当下绿色低碳转型中,绿色金融的作用更受关注。”论坛上的这句话,道出了金融对产业的意义。本次参与论坛,华夏银行为虚拟电厂产供链上的企业带来新型业态融资解决方案和数字化支付结算解决方案,主动延伸服务半径,适配全新业务场景和商业模式,通过数据赋能和动态指标监测,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苏楠在2025第二届虚拟电厂(上海)高峰论坛分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华夏银行的底气,来自多年来的绿色金融积累。2024年《银行家》全球排名第49 位,总资产4.38万亿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就有3329亿元,占全行贷款近15%,在股份制银行里排第2。华夏银行喊出“灯塔行动”的目标:未来三年,绿色金融规模翻倍,增量超4200亿元,而虚拟电厂就是重点支持的方向之一。
虚拟电厂的建设,同样需要资金。华夏银行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开展了多个新能源及绿色低碳合作项目,国际合作的资金被“引进来”。与世界银行合作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储能促进项目”,带来7.5亿元等值人民币转贷款,专门支持含储能的虚拟电厂;与亚洲开发银行联手的“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项目”,首批就动员50亿元,并配套不低于1:1的资金。
不只是给钱,华夏银行还要为虚拟电厂产供链企业精准找对“钱袋子”。例如,该行帮助园区做低碳咨询,从负荷聚合到可再生能源安装,提供“方案+资金”的一揽子服务。此外,华夏银行创新推出“产业数字金融”服务,针对新能源领域量身打造的高效金融解决方案。依托数字化技术赋能,该服务可实现融资流程的全线上化办理,大幅提升审批效率。目前,这一服务已在充电桩建设、光伏服务商运营等场景落地多个标杆项目。
面对虚拟电厂用户多、结算杂的特点,华夏银行也想到了妙招,所开发的“分账通”“清算通”等金融工具,能帮助聚合商把资金精准分配各个用户,省下人工对账成本。
“未来,华夏银行将继续凭借在能源领域所积累深厚经验,深度融入虚拟电厂场景,与各方携手推广绿色金融,共筑美丽华夏。”苏楠在演讲收官处说道。
三股力量持续汇合
推动产业跨越发展
虹口区的政策像“土壤”,让虚拟电厂有地方扎根;上海电力交易中心的理念像 “阳光”,让虚拟电厂的价值能照进现实;华夏银行的金融像“雨水”,给产业生长提供养分。政策赋能+理念引领+金融支撑三股力量在高峰论坛强势汇合,便为虚拟电厂规模化落地铺就了从政策引导、理念突破到市场成熟的清晰路径。
202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虚拟电厂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成熟规范,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健全完善,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虚拟电厂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各类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未来,随着政策赋能、理念引领和金融支撑三方协同,合力破局,虚拟电厂极有可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里的“常规配置”。当政策、理念、金融的智慧持续汇流,能源转型的 “加速度”,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不见但贡献卓越的“虚拟电厂”里。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