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1日消息(记者沈梅)8月31日,复旦大学本科新生报到日如期而至。来自全国各地及全球60多个国家的4300余名2025级本科新生,带着憧憬踏入校园,为这所百年学府的星空中,再添一批亮眼新星。李卓心然便是其中一员,这个新学期,她将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科技考古方向)新生的身份,开启“科技+考古”的新奇学习日常,学习如何用现代科技解锁文化密码。
“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里,而是你朝向哪里。”站在复旦校园里,李卓心然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这份期待早已清晰:她渴望在本科阶段与优秀的文博老师们深入交流,不仅要掌握田野考古、文物修复等传统技能,更想探索“传统考古+现代技术”的融合之道。她意识到,如今的考古早已不是单一的田野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技术的加入,让考古学有了更广阔的研究维度。李卓心然这份对考古的热爱,起初也曾让家人有过顾虑。但当听说她将要学习的是“科技+考古”,父母最终放下顾虑,一致支持女儿的决定。
复旦大学的“X+AI”双学士学位项目和AI大课新体系,恰好为学生们提供了跨学科探索平台。如今,像李卓心然这样选择考古专业的“00后”正逐渐增多,他们被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魅力吸引,打破了人们对考古“冷门”的固有印象。“科技和考古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她看来,AI等现代科技能为考古学注入新的活力,而复旦正是她追寻这份热爱的理想平台,“我希望可以通过在这里的学习,更好地完善自己。”
“这是复旦大学在科技考古方向首次面向全国招生。”李卓心然的老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副主任文少卿解释,无论是文科背景还是理科背景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配的成长空间。而这样的招生定位,源于两重考量:既是响应国家战略对复合型考古人才的需求,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的科技考古人才,必须兼具人文素养与科技能力。
为了筑牢“文理交叉”的基础,这届新生有新的挑战:大一开始,学生就要接触大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生物学等有挑战性的课程。“大一大二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衔接后续的科技考古专业课程。”文少卿说,不同于传统文博班的“考古学+文化遗产+博物馆”三位一体课程,科技考古方向更强调科技赋能。
事实上,AI等现代科技对考古学的影响早已不止于课程设置,而是渗透到了考古研究的全生态链。“我们现在很难判断AI是否会带来考古学的第三次革命,但它与考古学的‘双向奔赴’,已经肉眼可见。”文少卿举例,在发掘与保护环节,遥感考古能精准定位遗址,数智文化遗产修复技术能让破损文物“重现原貌”;在研究环节,垂域大模型、基于形态学的文物鉴定工作,都能看到科技的深度介入;而在传播环节,数智人、数智城市等元宇宙技术,更可能改变传统考古研究的传播范式,让古老文明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