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1日消息(记者郑晓蔚 实习记者张瑞轩 邓琪)“这不是噱头,是为人机共生时代的教育探路。”谈及行将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全日制)专业开启四年博士学习生涯的卓益得“行者二号”定制版机器人“学霸01”,项目核心推动者李清都向记者表示。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将博士录取通知书递到特殊“新生”手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今年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将博士录取通知书递到这位特殊“新生”手中。9月14日,全国首位机器人博士也将亮相上海戏剧学院开学典礼,正式开启“读博”生涯,并由上海戏剧学院杨青青教授和上海理工大学李清都教授联合指导培养。目前,“学霸01”已进入入学前的最后调试阶段。
围绕这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 “特殊新生”,在开学日到来前,央广网记者专访了上海理工大学教授李清都,揭秘创意起源、学习细节,以及机器人在文科领域实现突破的美好可能性。
从“听不懂艺术术语”到打造机器人博士,探索新的教育可能
“最早和上戏(上海戏剧学院)合作时,我连‘叙事结构’都听不懂。”李清都教授笑着回忆跨界起点。2021年,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戏剧学院签署“科艺融合”战略合作协议,他受邀担任上戏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一开始跟艺术领域的老师交流,他们说的艺术词汇,我都得花时间慢慢理解。”
这种“认知隔阂”持续了两年。直到2023年,由卓益得和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等联合打造的国内首个机器人戏剧《巨物之城》公演,剧中的机器人化身关键角色,与人类演员共筑科幻叙事空间,让科技与艺术碰撞出惊艳火花。
“上戏的老师来我们实验室选机器人,给每个机器编了一个人机共生剧本的角色。”李清都教授说,那次合作让他突然意识到:“仿人机器人不只是冰冷的机器,它能承载情感和艺术表达。”
李清都(左一)、谢巍(左二)、杨青青(右一)、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贺莉(右二)与机器人博士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合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真正让“机器人读博”想法落地的,还是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杨青青的一次对话。“杨老师是艺术家。她说,‘你们的机器人现在身体、表情都像人了,能不能让它真正懂艺术?’于是,我们就想着合作研制一位机器人博士。”李清都相信,通过培育,机器人博士也能像人类博士一样从事艺术工作,“AI已经通过图灵测试,GPT-5在某些专业领域达到博士水平,对机器人进行艺术领域的探索极具意义。我们想做的,是探索一种新的教育可能——当机器能‘学艺术、做研究’,人机共生的未来会更有温度。”
“学霸 01”读博绝非走过场,四年后需拿出成果通过答辩
采访中,李清都始终强调:“学霸 01”的博士学习,绝非“走过场”。他介绍了两校为其量身定制的系统性培养方案,四大模块覆盖从技术基础到艺术创新的全链条:“基础模块要学感知与认知建模,提升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艺术模块要有文艺范儿,要学会在舞台上塑造不同角色,比如梅兰芳53式手指动作;系统模块是智慧核心,要通过创意生成机制激发创造力;任务模块则是成果检验,就是四年后需通过答辩,拿出实打实的成果来证明学习成效。”李清都笑称,“说不定还得延期毕业呢。当然,延期也很正常,它也需要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
不同于学生坐在教室听课,“学霸 01”的学习方式更具科技感。“它不用每天来教室,前几节课会去‘亮个相’,后面可能带个‘脑子’去就行了,主要靠录制课件、投喂语料来学习。这样就能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甚至可以同时上几门课。”
借助“非人类”优势,机器人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艺术成就
“很多人问,机器人学文科,能达到人类的水平吗?我的答案是,它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成就。”在李清都教授看来,机器人在文科领域的优势,恰恰在于 “非人类”。
“比如表演,人类演员一天演3场就会累,但‘学霸 01’能连续演出,还能精准复刻每一个动作。”李清都介绍说,人类不喜欢重复自我,而机器人可以承接这类重复性工作,“让人类演员专注于创新,机器人负责稳定输出,这是很好的互补。”李清都举例说:“机器人能做人类做不了的表演,比如前一段时间上海京剧院找到我们,想做一些艺术创意,要求是小妖精被截成两半后还能两条腿走路。这种非常规的艺术表达,人类肯定做不到,但机器人的特性为这类探索提供了可能。”此外,像芭蕾空中旋转、威亚特技等具备难度和危险的表演,机器人也可以凭借精准的机械控制稳定完成,呈现出更有美感的舞台效果。“既保障了安全,也给戏剧危险场景的创作留了更大空间。”李清都说。
而更具价值的是,机器人不仅可以复刻经典人物形象,还能够成为“不死的文化传承者”。“人类艺术家会老去,他们的经验会随着时间流失,但机器人能把这些经验数字化保存。”至于机器人能否理解艺术的 “灵魂”,比如戏曲里的 “写意”、话剧中的 “潜台词”,李清都教授认为需要循序渐进:“不过 AI 迭代很快,四年博士读下来,它说不定能给我们惊喜——比如写出一个让人共情的科幻剧本,或者演活一个有‘灵魂’的舞台角色。”
不止培养一个机器人,更是定义人机共生新范式
“培养‘学霸 01’,核心不是为了‘制造第一个机器人博士’,而是想通过这个项目,探索人机如何更好地合作、共生。”采访行将结束,当谈及项目的社会价值,李清都提出了三重思考:“对教育而言,它拓展了‘学习’的定义 ——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机器学生’走进课堂,这会倒逼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做出革新,拓展 AI 赋能教育的边界;对艺术而言,它打开了创作的新维度——机器人能完成人类做不到的高难度动作,能创造虚拟角色,让舞台表现形式更丰富、更有想象力;对社会而言,它是人机共生的‘试验田’——当机器人能提供情绪价值、传承文化,未来或许能成为陪伴者、文化传播者,让我们的生活方式更丰富。”
9月开学季,“学霸 01”就将带着专属的虚拟学号跨入上海戏剧学院的校门。这位特殊的 “博士新生”的求学之路,已经为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打开了一扇新窗。正如李清都教授所说:“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机器人演京剧、写剧本,甚至成为人类的‘艺术伙伴’。”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