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节奏逐渐加快,过敏性疾病患者对药物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他们不仅关注药物的有效成分,还会翻遍药品说明书,对比不同品牌的生产工艺、辅料配方及安全性验证,甚至在社交平台发帖询问,不同工艺下生产出来的药物有何区别。

这种从“成分党”到“精研党”的进化,标志着一个以科学、精细化流程构建深度信任的时代已经开启。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发布的《2025新健康消费生活趋势大调查》显示,当代消费者,尤其是对用药安全有更高要求的特殊人群,其关注点正发生深刻的结构性转变。

过敏性疾病困扰数亿国人,“精研党”成为新消费趋势

过敏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的数据,早在2011年,国内成人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已从2005年的11.1%攀升至17.6%。与此同时,《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指出,我国成人慢性荨麻疹的患病率高达2.6%,这意味着约有3600万成年人正承受着这种“风”来“风”去、奇痒无比的折磨。

大多数情况下,过敏并不致命,但是却会潜伏日常生活中,在学习和工作时“突袭”,打乱患者的生活节奏。对于一个过敏性鼻炎患者来说,持续的喷嚏、流涕和鼻塞不仅影响睡眠,更会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而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反复发作的剧烈瘙痒,则严重干扰着社交活动与心理健康。因此,从“成分党”到“精研党”的趋势在抗过敏药物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需求的井喷也带来了新的困惑。当消费者打开购药软件,搜索“氯雷他定”时,会发现数十个不同品牌、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产品涌现眼前。在过去,人们或许会认为“成分一样,药效就一样”。但如今,越来越多理性的消费者开始发问:同样是氯雷他定,它们之间真的没有区别吗?

面对市场上众多的抗过敏的产品,翻看药品说明书,我们会发现一长串陌生的化学名词以及生产技术名词;在网络上翻阅资料,也会发现各种有关原研药、仿制药的说法。没有药物研发和制造知识储备的普通消费者很难去理解,然而,正是这些晦涩的专有名词构成了每片药物“看不见”的细节,最终决定了我们作为消费者“看得见”的体验。

一片药里的“隐形科技”,带来“看得见”的体验

一片药的诞生,通常先确定配方,也就是原料和辅料等成分,而后经制药技术生产出来,并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进行储存,再运输到每位消费者的手上。

药品质量的首要影响因素确实是药品成分。自“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实行后,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主流市场,仿制药上市前需要通过该评价,证明其在人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即“生物等效性”)与原研药相当,波动范围需在原研药的80%-125%之间。然而,“生物等效性”并不等同于“治疗等效性”的完全一致。原研药公开的专利,往往只是那个核心的化学分子式。但如何选择辅料、如何设计生产工艺、如何制定严苛的质控标准,这些在长达数十年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中摸索出的“know-how”,是各家药企自身的“武林秘笈”。

在选择辅料方面,辅料虽然不直接产生药效,但对药品的成型、稳定和释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药物不良反应也与辅料相关。在我国,进口原料药均应符合国家进口注册标准,辅料的微生物控制也应严格于中国药典标准。因此,有些消费者在挑选产品时,也会特别关注药品成分中的辅料。

在设计生产工艺过程中,药物中的粉体性质是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药物的重量差异、药物成分的混合均匀度、甚至能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体吸收的程度,均与药物处方中各种物料的粉体性质有关。以拜耳生产的氯雷他定片剂为例,它运用了“微粉化技术”,将原料药的颗粒处理得极其微细(D90≤10μm)。这就像是将一大块冰糖碾磨成细腻的糖粉,极大地增加了药物与体液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溶解。

氯雷他定片剂仅有5mm宽,一颗黄豆的直径约为7.7mm,这比黄豆还要小上一圈。这种“mini片”的设计,对于吞咽功能不佳的老人、抗拒吃药的儿童,都一定程度提升了服药的便利性和友好度。

目前,随着“精研党”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制药工业仍在不断探索先进的生产技术。

始终如一的严格质量控制,数十年全球数据带来的“安全感”

药品的生产过程涉及多个环节,要让减少同一批次及不同批次药品的质量波动,质量控制是必不可缺的环节。如果说配方和工艺是药片设计的“蓝图”,那么生产和质控就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施工保障”。

质量控制通常包括标准化的生产管理、设备参数监控、成品检验等方面。为使生产更加标准化,拜耳的生产线采用德国品牌GEA高剪切制粒机制粒,并使用德国高速FETTE压片机进行压片。这些备能确保生产出的每一片药在重量、硬度和厚度上都高度一致,单片重量范围在5%以内;单片片重相对标准差控制在2.5%以内,片重的分布相对集中,差异很小。

成品检验时,“合格”只是底线,而拜耳追求的是“卓越”。在杂质控制标准方面,拜耳的整个质量体系对标美国和欧盟标准,它们会对成品实现“片片扫描”,并每年进行超过千次的质量检验。这意味着,我们拿到手的每一片药,都经过了机器视觉和多道程序的严格筛选。

对于药品而言,最宝贵的资产莫过于时间和真实世界数据的检验。这恰恰是守护药品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药企和相关的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药品在临床实践和日常使用中的真实表现,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用药规范和指导意见。截止目前,拜耳的氯雷他定片剂拥有I-IV期临床试验形成的完整大量数据链,覆盖10w人群,累积超20年的数据监测,以及特殊人群用药的精准数据。

当市场上的选择愈发多元,我们深知,原研药与仿制药并非“好与坏”的对立,原研药通过巨大的投入驱动着医学的创新与进步,而仿制药的加入则促进了药物的公平性与可及性,两者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完整的药品供应体系。

只不过,“成分相同”早已不是判断的终点。在过敏症状频繁侵扰生活的当下,每一位患者都渴望找到能真正安心依赖的“健康屏障”。从单纯关注成分,到深究工艺、质控与长期数据,消费者的“精研”之选,本质上是对更稳定的品控、更安心的体验的理性追求。

那些藏在药片里的“隐形科技”、数十年如一日的严苛标准和对海量数据的洞察和研究,最终都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用户体验,让消费者生活更加从容自在、顺畅安心。(内容来源:36氪)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编辑:郭振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