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14日消息(记者郑晓蔚 见习记者何智康 实习生李婷)南上海的浦江第一湾,潮起潮落间见证着时代变迁。西渡街道,这片枕水而居的土地,正以产业升级的强劲脉搏、基层治理的温度情怀,在新时代的画卷上勾勒出动人的发展图景。

产业聚人,让西渡有了发展的底气

从“工业锈带”到“智造高地”,西渡产业升级的蝶变,始于街道鼓励企业开启“工业上楼”“向天借地”的探索与实践。曾因战略留白区定位,西渡工业园区长期面临用地短缺、土地低效利用的困境。一个个“工业上楼”项目的落地,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温龙纺织将老旧厂房改建为8层智能化车间,容积率提升3倍;水星家纺投资建设电商总部园,引入智能仓储系统,线上销售额占比大幅提升。截至2025年5月,已有6个“工业上楼”项目建成,新增36万平方米空间载体,10余家新企业扎根于此,流体设备、智能装备等现代化产业集群陆续崛起。

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服务的保驾护航。由街道办、工业园区骨干组成的“小老虎”专班,化身企业“贴身管家”——从协助斯必克产业园解决开关站建设难题,到引入外资派迩迪项目,用精细化服务为企业发展构筑“护城河”。他们的记事本上,既记着企业的“成长烦恼”,也擦亮了全周期服务的“金字招牌”,让“工业上楼”不仅升出了空间,更升出了发展的加速度。

水星家纺智能制造设备(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以“科创+产业”融合为突破口,西渡街道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智能装备等前沿领域。原赵小蝶工业厂房被改造为“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基地”,通过举办产业生态创新论坛、发布医疗康复、智能制造等20个应用场景清单,吸引“追求人工智能”等优质项目入驻,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全产业链布局。产业的蓬勃活力,正不断磁吸着八方人才,让这片土地成为逐梦的热土。

治理安人,让西渡有了生活的温度

作为奉贤“北门户”,西渡街道有来自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的“他乡异客”在此汇聚,常住少数民族36个,人口每日“潮汐式”流动达3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小“地球村”,曾面临多头管理难、人员流动大、治安隐患多等挑战。如何让流动人口治理“从难到暖”?西渡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袁飞指出了近年来的重点工作——全力支持、指导西渡派出所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以“多格合一” 为实践载体,创新“熟人社区+数智枫桥”理念,探索可复制的基层治理新机制。

“3号楼11楼孤老用电偏低,速去查看!”西渡派出所连城警务室的“老年关怀”系统突然报警,工作人员与居委干部飞奔上门,发现老人因老年病无法行走、无法就医——这场及时救援,只是众多突发事件中的一例,却生动勾勒出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交织的温暖图景。如今的西渡居民常说:“志愿者多了,纠纷少了;智能设备多了,案件少了;大家的笑脸多了,警笛声少了。”

西渡派出所连城商圈智慧管理平台(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站在浦江第一湾的潮头,西渡街道正以产城融合的深度实践,书写着“产业兴、百姓安”的新时代答卷,让每一个逐梦于此的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共赴更美好的明天。

编辑:郭振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