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9日消息(记者沈梅)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地处江南水乡腹地,既有青溪老街的古韵悠悠,也有田园阡陌的自然野趣。当青村李窑的稻田在风中泛起涟漪,当咖啡香与泥土气息交织,这里的江南村落正以一种打破常规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文旅的新故事。从“有景可看”到“有感可想”,从单一业态到多元融合,青村的探索之路,恰是对“跳出惯性思维”最生动的诠释。

在文旅发展的起步阶段,青村没有止步于“造景”的传统逻辑。从梳理田、水、路、林、宅的自然肌理,打好美丽乡村的底色,到引入年轻主理人丰富业态,让游客从“看风景”转向“做事情”,再到着力营造治愈人心的情绪价值,让乡村成为都市人安放心灵的港湾,让游客变身“传播者”——这一步步都在突破“乡村文旅=农家乐+观光”的固有认知,让“景、业、情、传”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生态链。

青村镇李窑村一景 (央广网记者 沈梅 摄)

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党委书记刘伟表示,支撑这一链条的,是三个“跳出”的破局思维,“跳出空间看运营”“跳出产品看感受”“跳出旅游看文化”。不把空间当静态展品,而是让运营内容与之深度互动,让稻田变市集、老窑成展厅,让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命力。这种“跳出”的思维,正是李窑文旅能够避免同质化、保持独特性的核心密码。

展望未来,青村镇的文旅蓝图同样延续着“破界”的思路。青村镇党委书记刘伟表示:“第一是希望能够在产品的供给上更加多元;第二方面我们是想要能够精准地获客,做更丰富的引流;第三方面我们也希望不断地去优化管理,比如说停车管理、慢行交通的供给,包括对业态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95后创业青年冯玲玲是上海奉贤青村镇李窑村土生土长的姑娘。她曾觉得自家的村子“很多老年人,几乎没有年轻人”。但是,当她一年前回来看看时,突然觉得这里不一样了。“到处都有年轻人,还有很多新开的咖啡店。咱们村竟然有咖啡店,我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在家待了三天,发现那些咖啡店客流量都很不错。我就决定要在这边租个院子,把陶艺跟咖啡结合开一家店。”如今作为“有空野陶”的主理人,冯玲玲的陶艺作品已经小有名气,她的小店不仅成了年轻人打卡的“治愈角落”,更通过“陶艺体验+咖啡品鉴”的组合,让更多人在亲手捏制陶坯的过程中,触摸到李窑“窑文化”的根脉。像冯玲玲这样被家乡变化吸引回归的年轻人,正在成为青村文旅发展的新鲜血液。

冯玲玲正在讲解她的陶艺作品 (央广网记者 沈梅 摄)

从田埂上的创意,到产业链的延伸,再到文化根脉的传承,青村镇的实践证明:乡村文旅的新图景,从来不是按部就班画出来的,而是跳出惯性、打破边界,在土地与人心的共鸣中,慢慢生长出来的。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这里的未来,值得期待。

编辑:郭振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