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4月27日消息(记者冯丽 见习记者何智康)心脏为何会跳出“危险节奏”?肝癌为何总在沉默中爆发?4月27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佘山院区举办的首届“佘山健康讲坛”上,葛均波、樊嘉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通过生动的演讲,现场揭秘当今医学前沿的“科学护心术”和“肝癌狙击术”,用硬核科普重塑大众的健康认知。

健康是民生之基,更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表示,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健康场所的建设,这些年不断推进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驿站和健康医院的建设。“上海已经建了200多个健康驿站,大大小小分布在全市的每一个角落。上海市民的健康素养也特别高,2024年市民健康素养已经达到42.09%,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我们希望广大市民少得病,尽量不得大病,那么如何做到?平时大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健康的普及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闻大翔说。

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始终以守护人民健康为己任,此次由葛均波院士发起的佘山健康讲坛公益活动,也正是中山医院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两位院士的学术分享以及健康嘉年华的互动体验,让大家深入了解心、肝两大脏器,将防诊治康的科学知识和保健理念送到百姓身边,让健康意识深入人心。

中山医院首届“佘山健康讲坛”现场(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心脏是生命的引擎,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以《拥有健康心脏》为题,介绍了“三早防治体系”(早识别、早预防、早干预)对于重构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并结合最新医学进展,深入剖析了心脏健康的科学管理策略,分享了如何识别心血管风险、养成护心习惯。

葛均波院士表示,研究显示,80%的心脏病是可以用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比如良好的食物、运动以及正常的体重,但饮食模式并不是全部。“只要你朝着健康的生活习惯前进,就会获益很大。”

为什么肝脏被称为“沉默的器官”?不像其它器官,肺出现问题会咳嗽、气喘,消化道出问题会腹痛、腹泻……在肝病进展的过程中,尤其在疾病的早期,肝脏没有任何讯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樊嘉院士在《守护“沉默的器官”》主题演讲中,系统讲解了肝病的高危因素、科学预防措施及肝癌早期筛查技术,助力大众打破“肝病隐匿”的困境,从生活方式调整到精准医学干预,全方位守护肝脏健康,远离“肝”扰。

在院士演讲后的互动环节中,专家们围绕“心血管疾病的科学预防与早期识别”和“肝脏健康的日常维护与肝癌早筛策略”等主题展开公益咨询,将演讲中的知识化为实用的健康管理方法,帮助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进一步做好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管理。

在健康中国战略规划的引领下,推动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健康生态,已成为提升健康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表示,中山医院佘山院区把医防融合新模式融入百姓日常,打通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围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的开展,从预防、筛查、预测到诊断、治疗、康复,佘山院区与总院形成了全方位、连续性、综合性的医疗服务闭环,通过远程会诊、专家坐诊,多学科诊疗等方式,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活起来、沉下去。

作为中山医院倾力打造的全新健康科普品牌,本次活动以“科学赋能健康管理”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医疗机构、高校、企业、社区等近千位听众参与。中山医院院士团队的智慧输出与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公众的健康管理能力,更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科普范式,让医学智慧真正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实盾牌。

编辑:郑晓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